二主阵地 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第2页)
图2-15邀请专家指导课堂教学
第五,课程管理。八十中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的由校级干部、教学研究中心、德育研究中心、骨干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课程委员会”,建立由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科组长组成的“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和服务;制定了系列课程制度,如《课程发展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高中新课程校本研修实验实施方案》《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等,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狠抓各种制度的落实,注重过程管理,以管理育人,以制度育人,以文化育人。
第六,课程评价。八十中的课程评价,注重评价方法的适切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评价对象的完整性。评价方法在运用静态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动态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功能;评价主体包括课程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等;评价对象不仅涉及课程本身的结构、内容、组织合理性等,而且对课程能否吸引教师的开发积极性、学生的参与主体性等十分重视。
其实,八十中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的三级系统是一个具体的“施工系统”。课程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课程专家、学校、家长等,根据二级系统的要求,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以相应策略付诸实践。
其一,八十中课程三级系统的主体。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学生、课程专家、学校家长等共同参与并分工合作,才能达成课程目标,实现课程愿景。教师是课程的主导力量,他们指导作为主体力量的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课程体验,课程专家的责任是课程过程提供理论指导和意见反馈,学校则争取一切资源为课程理念转化为行为提供保障。
图2-16与课程专家热烈讨论
其二,八十中课程三级系统的策略。教师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学生利用正确恰当的学习方法,学校建设完善有效的规章制度,课程专家选择科学严谨的指导原则等,各主体在二级系统精神的统整之下,为各自的课程行为构思而得的细案、制度、方法等构成一个策略体系,为课程付诸实践提供具体的路径,以确保项目主题式课程落到实处。
课程实施策略一:以文化引领为动力,推进课程实施。课改不仅仅是一场教学技术层面的改革,更是学校文化的重建,八十中在“大同文化”内核基础上提出以“三全特色”和“雅、信、绿、新”为特点的文化引领学校课改。“三全”是全校三个年级“全面推进”,所有教师“全员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实施“全程管理”。雅文化:环境静雅,举止文雅,胸怀雅量;信文化: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中展示自信,在自信中增强自信;绿文化:“阳光、开放、向上,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新文化:备课创新、课堂创新、德育创新、评价创新、培养创新。
课程实施策略二:以全员管理为机制,推进课程实施。为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力度,八十中构建了“师生共同参与,全员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学校层面有根植于课堂、服务于课堂的研究型管理机构:两个研究中心(德育研究中心,教学研究中心),两个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教学研究中心下设“教学研究小组”“教学培训小组”“教学检查小组”,德育研究中心下设的“班级指导小组”“常规管理小组”“学生自主管理小组”,各小组成员都来自一线骨干教师。学生层面实施自主管理,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在引导、唤醒、发现、欣赏中关注学生向更优秀的方面发展。
课程实施策略三: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推进课程实施。八十中自主课堂“生态化”教学模式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组建,建设、培训好了一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改变课堂的“基因”。然而,小组合作学习绝不是课堂桌椅摆放位置和形式的变化,而是一种舞台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深入践行。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面对面对坐,互帮互学、互相促进。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课程实施策略四:以“导学案”为载体,推进课程实施。“导学案”就是教学的“方向盘”。“导学案”设计与传统教案不同,传统的教案形式是立足于教师“如何教”,而“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的原则,我们对“导学案”的编制提出了“28字”要求:吃透教材打基础,二度创作有提升,紧扣目标抓落实,分层学习重差异。“导学案”的质量要做到“20字”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导学简单化。
课程实施策略五:以多元评价体系为抓手,推进课程实施。我们转变了唯分数、排名评价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单一的功利式评价方式。以一堂好课“三度”“四效”“五转变”标准进行课堂评价:“三度”指课堂氛围评“自主度”,合作效果评“参与度”,探究深度评“达标度”;“四效”具体到一节课就是要注重效率、效果、效益、效能;“五转变”是以“学”来评“教”,实现课堂评价方式的五个转变,即由评教师的精彩独白度为主转变为评学生的活动有效性为主,由评教师的教法为主转变为评学生的学法为主,由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为主转变为评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由评教师的引导为主转变为评生生、师生的互动为主,由评教师的教案为主转变为评“导学案”和对“导学案”二次备课为主。同时,创建学生“星级”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评比激励先进带动整体,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力地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和主动发展。
课程实施策略六:以课题研究为引擎,推进课程实施。课题研究真正植根于课堂,才能切实解决课改面临的新问题。八十中借助广东省中小学(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提高高中生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农村高中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实施的研究”、白云区教育科学一般课题“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的实施与实效性的研究”等课题研究,面向全校所有科组征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问题及学科教学问题,并在征集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各科组进行教学问题的研究,促进课题的研讨,同时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二)课堂:破茧成蝶
说起八十中的课堂改革,实在是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感慨,也有太多的感动。就让时光再一次倒流,回到2007年7月的那一天,我带着教育局领导的信任,怀揣着教改思变的理想,**满怀、雄心勃勃地走进广州市第八十中学、走上艰辛求索的校长之旅。
无论我如何思考和理解教育目标和学校的功能,当下最紧迫的任务都是要实现八十中的可持续发展,要带领八十中向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建设目标迈进,要一步一步实现学校的发展腾飞。起点就是终点,八十中这艘教育之船究竟驶向何方,取决于八十中这艘教育之船从哪里起航。
机缘巧合,2007年,我跟随广州市白云区教育考察团奔赴全国新课程改革实验名校访问学习,深切感受到,一所好学校生命力与活力的源泉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渠道是课堂。
举起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旗
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心得和外出观摩学习的体认,经过深思熟虑,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也经过多次行政会讨论,让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策略渐渐酝酿成熟起来。
2009年,也就是我提出“生态教育”理念和创建示范性高中的那一年,9月,八十中教育集团组织了高中部高一级教师、初中部分教师分两批到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小学部组织了部分教师前往浙江台州陆桥二中学习。老师们通过实地考察、参观访问、听课听报告、与师生交流、自我总结反思等形式,深深地被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震撼,也充分认识到当前八十中教育集团高中正在争创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初中和小学正在积极创办品牌民办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对促进教育集团提升办学水平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各校区在对校情、学情、教情进行客观分析后,带着学习的收获,在教学中尝试融入杜郎口元素,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11月,学校领导班子决定在八十中教育集团的三个校区分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并确定首先在高一年级中实施,然后逐步在高二、高三年级乃至初中、小学推行。一场率先在广州市普通高中,特别是覆盖高三年级的课堂教学改革,就这样在众多议论和巨大压力中迈开了前行的步伐。
在“走出去”以后,各校区的老师们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与研究,在探索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阻力。我们发现,改革的步履艰难首先是因为我们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操的指导。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教育集团果断地采取了“请进来”的方式,邀请课改专家与名师在周末对教育集团的全体教师进行了大容量、高强度、快节奏的培训。专家们通过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名师们通过上示范课、与老师共同备课、分析课例与评课等方式,让老师们从理论与实践上对课改有了进一步认识。
回溯八十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有这么几个时间节点是八十中人不会忘记的:
2009年11月10日,高一年级实施课改。
2009年12月17日,高二年级实施课改。
2009年12月21日,高三年级实施课改。
至此,高中校区课堂教学改革全面铺开。初中和小学在高中部的带领下,也积极地进行着“导学案”的编写临摹和课堂教学改革理论的学习和深化。
经过4个多月的教学实践后,在综合考虑学校生源情况、学生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效果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反复实践,尝试建立适合高中校区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态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生态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生态化”的教学行为作用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主学习、协作研究,而“生态化”地实现自我建构、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力度,增强教学服务意识,高中部于2010年1月对行政管理模式进行了相应改革,设立了两个研究中心(德育研究中心,教学研究中心),两个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将一线教师纳入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德育研究中心下设“班级指导小组”“常规管理小组”“学生自主管理小组”,教学研究中心下设“教学常规管理小组”“导学案研究小组”“教学评价与指导小组”,各小组成员都来自一线教师。于是,我们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制定了《导学案编写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高效课堂学习小组评价制度》《高效课堂学习评价制度》《班级文化建设构思方案》,这些制度、方案为学校课改的顺利推进起到了保障作用。
在高中部课改的推动下,初中部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减负增效提质”策略,追求教学质量的同时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并博采众长,借鉴高效课堂的成功做法,重构并细化符合学校实际的“自主课堂”模式。
一是适用于上课当天只有一节课的课堂模式。课前:预习提纲——课中:检测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交流预习情况+合作探究+展示+课堂小结——课后:反思+复习作业。
二是适用于上课当天连续上两节课的课堂模式。课中:检测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自学提纲+交流自学情况+合作探究+展示+课堂小结——课后:反思+复习作业。
小学部和东莞康湖新乐学校进行了一次“到访”一次“回访”之后,参照高中“352”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三围目标课堂教学模式”。“三围”指:感悟提升、探究解惑、自悟反思。它的特点是:学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为主导——教师的导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心动神动;练为主攻——有层次地测评,全面完成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是教育集团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突破的重要标志。从2009年11月至今,八十中人走在课改的征程上,孜孜不倦地探索,洒下过辛劳的汗水,流淌过苦涩的泪水,就是没有怀疑过改革的方向,没有动摇过改革的信念。学校的“生态教育,自主课堂”也在众多怀疑和观望中,经历了从理念、模式到思想的突围而发展巨变。
回想起来,课堂教学改革最大的阻力其实来自一线的教师。要打破大家已经适应了的常态,要把教师从打一份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态度转变为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要充分培养教师改革的兴趣和乐趣,调动其参与改革投身改革的内驱力——培训教师、转变教师的观念、提升教师的课改能力成为推动课改的关键。为此,我研究并实施了七大招数:
第一招:更新教学理念,引领课改正确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