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一位英雄一座灯塔(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四节一位英雄,一座灯塔

在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丽莉带领的班级的墙上挂着这样的班训:

我是一个坚守良知的人,我将无愧于父母和教师的深思;

我是一个骨气如钢的人,我将不甘平庸,用百倍努力改变人生;

我是一个潜力无限的人,我将矢志不渝,力争做最好的自己;

我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我将不怕苦累,用坚韧的毅力不断攀登;

我是一个惜时如金的人,我将分秒必争,勤奋学习,力求高效;

我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我将乐于助人,做一个温暖他人的自己。

这则班训挂在班级,是让学生们把它作为自己学习、做人的准则和目标。这岂止是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更是所有人应该追求的高度。但是,丽莉无论是在自己日常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危急时刻的救人瞬间,都是这则班训的完美诠释者。她的最美与大爱,不是那一瞬间的冲动,而是为师者那份深沉的爱,在生死瞬间做出的本能的选择。

丽莉姐,谢谢你指引我们成长

一、“学生的生命跟我自己孩子的生命一样重要”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需求是从基本需求到最高需求依次上升的。

安全是人类基本的需求,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在车撞向学生的那一刻,丽莉可以本能地躲开,但是她却奋不顾身地一推一拽,挽救了两个学生的生命,更挽救了两个家庭的幸福。

2012年7月1日,张丽莉首次接受媒体采访,坐在轮椅上,她依然坚强而美丽地微笑着。回忆起5月8日失去双腿的夜晚,她的眼里没有闪烁,没有躲避,更没有泪光,而是一种平静和坚定。

“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张丽莉坚定地说,“这只是一名教师对自己学生做出的最本能的反应。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德高为师。这个德中就有对学生的大爱。”

丽莉手记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王爱丽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张丽莉把大美和大爱都奉献给了教育。周国平先生认为,教育应‘远离功利和实用,贯彻人文精神’。他曾把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命教育,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第二类是智力教育,培养活泼、智慧的头脑,实现头脑的价值;第三类是灵魂教育,培养丰富、高贵的灵魂,实现灵魂的价值。他认为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这些都不能用头脑来解释,只能是来自心灵。张丽莉将大爱与大美奉献给教育事业不仅体现在‘不甘平庸,始终不渝,力争做最好的自己’这种爱岗敬业、勤奋向上、追求卓越的崇高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上,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用行动完美地诠释了作为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内涵。正所谓‘行为的感召远胜于言语的说教’,她用全身心的付出告诉世人,教育不仅是培养活泼、智慧的头脑,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和丰富、高贵的灵魂。”

在接受采访时,丽莉坚定地说道:“也许在大家看来,一瞬间做出的决定是不是有一些冲动,但我真的没有后悔过。在我看来,学生的生命跟我自己孩子的生命一样重要。”

“在我得知自己被截肢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可能要离开我热爱的讲台了,离开我爱的孩子们了。但是经过医疗专家的一系列帮助后,又告诉我能通过义肢重建达成我这个愿望,所以我觉得我是非常幸运的。”丽莉对学生要有多么深沉的爱,才能有如今的豁达。

“张丽莉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心中没有大爱的人,是没有资格从事人民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王爱丽所长说道,“爱能够投入全心全意,美的境界才会登峰造极。这种大爱与大美体现在时时不忘给学生以赞美和鼓励,让学生在‘快乐教育’中去拥有阳光心态和自信人生;体现在没有分别心,给学生以同等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永不放弃中相信自己是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生命存在;体现在给学生以母爱般的温情,让自己真正走入学生心里,成为学生眼中‘善解人意’的良师益友。”

一个国家要想树立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就要把核心价值观普及、内化到每一个公民,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属于某一个职业的,所以,这个职业群体的职业伦理和价值取向,就是国家和公民价值观连接、贯通的桥梁和纽带。丽莉的义举是她对教师行业的热爱,是她在自己岗位上的职业坚守,这种职业道德伦理是她具备的,也是我们呼唤的。

二、点亮道德灯塔,重塑社会尊严

有阳光的地方,必然会有阴暗相随。当社会开始大声地呼唤美德,当人们开始感慨道德滑坡,当我们开始痛恨冷漠,张丽莉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更让我们相信人间有真善美的存在。她的壮举,为社会点亮了道德的灯塔,树立了道德的标杆,更塑造了整个社会的尊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