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 闪烁生命光泽的彩色课堂(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字里行间,看得出他对自己文学课堂的喜爱,他要把好的童书带到教室里,带到课堂上,带到孩子们面前去,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他一直认为,课堂总是要有趣才好,老是板着一副李莫愁式的面孔,总归不讨喜,不时来点周伯通般的顽童风格,课堂上才有生气。

记得进入二年级时,大家觉得识字量明显增加了,每节课的识字量都有十个以上,书写也都是八个十个的,要是一个个去拼啊读啊抄写啊听写啊不过关再抄再听写,这么一番“苦寒来”,那就不是“梅花扑鼻香”,而是“识字兴趣很受伤”了。

没办法,只好再想招。不知何时起,他在他的朋友们心目中有个印象,说得好听点,就是有创意;说得不好听,就是鬼点子多。

有次见到英语老师带着我们识记单词,她采取的是闪卡识词法,将单词卡片放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快速闪出,我们会集中注意力大声读出来,然后再闪,再读。

他仿效过几次,可能感觉太单调了,游戏色彩不够浓。

后来的语文课堂上,他依旧准备好生字卡片,第一次,一张张闪现,我们能顺利去读。他没有停止。第二次,他开始将卡片任意摆放,向左横,向右摆,有时干脆是倒着出现,以增加我们识字的难度。此举让我们兴趣大增,一个个读得兴致勃勃。

其实这样做,给识认生字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不熟悉的话,一时还真的无法将一个倒着的词很快地读出来,可是,我们分明不畏这样的挑战,相反,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端正着认不出,就歪着脖子调整角度去看。

就这样,他倒着出示卡片,我们扭着头去认读,无意中还活动了脖颈,修炼了一番欧阳锋的旷世绝技——蛤蟆功。

这就是我们屡见不鲜、津津有味的活力课堂,你说有趣不有趣。

课堂固然要有趣有味有动人之处,还要有琅琅书声。

记得一次诵读课,我们读《新月集》,读的是《孩童之道》: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他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间,他即使是一刻不见她,也是不行的。

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他所以不想说,并不是没有缘故。

……

在我们的提议下,他将每句话读两遍,先慢慢地读一遍,再重复一遍。还是在我们的要求下,他将一些听得不太明白的词语一一板书在黑板上,例如“无助”,例如“纤小”,例如“新月”,例如“一隅”,例如“乐土”,例如“细故”,例如“怜与爱”……我们看得真切了,只需轻轻一点头,就表示明白了。不用解释,任何试着去解释的努力都是有局限的,远没有心领神会那样令人欣喜,那样动人,那样妙不可言。尤其是读第二遍的时候,很多词语,很多句子,我们还可以看着他的口形念出来,于是,大家相视一笑,默会的快意尽在不言中。读过几节之后,我们开始找到一些感觉了,能够触摸到一点诗人的胡须了。还是在读第一遍时,他就有意让我们猜测,试着去捕捉那个词,就像捉迷藏一样,也像在捕猎,作者的词语就是我们看不见的猎物。他会让我们猜测“其甜美远胜过——?”我们为自己想到“自由”而兴奋;他会让我们接出“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他所以要——?”我们会答出“哭泣”“流泪”……这小小的语言游戏,将我们完全融于诗中。

这甜美的滋味真是让我们痴迷。

读完全诗以后,他高声朗诵,这一回就变得连贯起来,情感也充沛起来,他用声音吟唱,用手势颂赞,将每一个词的节拍随手划出,恰好到了那些板书在黑板上的词时,他就虚空一指,我们目光轻移,口诵而心惟。

他不苛求我们立即把诗背下来,也不奢望我们已经领会了诗中的旨趣,甚至也没有把全诗显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着高声朗读,他根本就不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要读都要看。他觉得不要那么急,只要吸引,只要尝到了滋味,我们会喜欢上,会去找来读找来背,那弯新月就挂在我们的眼里,那种甜美的滋味已经润到我们的心里。他只是零散而随机地一读,就引来这样神妙的经历和体验,可见美丽自有美丽的力量。

我总在想,或许他只是挖开了一道口子,水是自然流出来的。

课堂是固步自封的。你始终怀疑,始终否定,却始终不会放弃努力。你要打破这样的顽固,你要挖开一道口子,让水流进去,让水流出来。

课堂需要活水,教学需要活力。

你想起了一些课堂,就像偶尔经过的那些风景,定格在岁月的深处,如尘封的琴,吹去灰尘,轻轻拨弄,铮铮有声。

那次,你畅快淋漓上完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孩子们读诗、解诗,大致知道了诗中浓浓的思乡之情。你们从“动客情”出发,先聊“客”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客指的又是谁。七嘴八舌中,孩子知道客是诗人叶绍翁的自称,自动链接第二首古诗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客”,都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然后是“动”,知道是牵动的意思,“情”呢,就是思乡之情。由这三个字串起这首诗乃至引申到这一类诗,一道口子就撕开了。

继续紧扣诗的题目,你询问他们,这首诗里哪些是所见的,哪些是所感所念所想的?“知是儿童挑促织”里的一个“知”字道破了天机,孩子中居然有人就能据此推出后面才是想的画面而非看的情景,不然就不是“知”而是“见”了。第二首里的“遥知”的“知”也呼应了这一点。“客”都想到了啥?挑促织的孩子,一灯明的房子……你追问不舍:“为什么夜深了灯还不熄?守着这盏不熄的灯的又会是谁?”

于是你讲到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引起唏嘘一片。

口子越撕越大,水流湍急。接下来,孩子的感悟和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课结束,你发觉自己大汗淋漓,湿了整件衣衫,而这整节课却真是让你大呼痛快!

下课前总结,谈到这样的思乡诗,你说,读着读着,你能看到诗人满脸的泪水,眼中盈盈的泪光。所以,古人的诗很多都是湿的,都是咸的。

你看到孩子们频频点头。于是,你带着他们一起吟诵—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摇头晃脑,韵味无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