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快乐的事很多很多(第1页)
这样快乐的事很多很多
如果说“要奶牛”只是一句玩笑话,“要养只笨狼”那可是真心话!
记得有段时间,他一直在给我们讲笨狼的故事。从笨狼的学校生活讲到笨狼和他的伙伴们,我们已经深深地被作家汤素兰老师的故事吸引了。
每天一见到他,第一句话往往是:“老师,今天什么时候讲故事呢?”
然后又说:“我想听笨狼。”
每每讲完一个还不过瘾,还要他再来一个。
以前是迷汤老师的《小巫婆真美丽》,现在是迷笨狼。好作家的好作品,就是这么抓人。
那天正讲着呢,不知是谁,突然冒出一句:
“我想养只笨狼。”
声音不大,却被大家都听到了。
全班顿时大笑起来——这么可爱的笨狼谁不喜欢啊。
可是这么好的故事都是谁写出来的啊?
作家汤素兰阿姨啊。
这时,有更贪心的人冒出了一个更强大的想法——
“我想养汤素兰。”
这下轮到他笑坏了。
你一直坚持认为——课堂应该许给孩子一段文学的时光。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打开他们文学生命的不是“三百千”,而是朗朗上口的童谣童诗。
童谣童诗的诵读应该是身体性的,不仅仅是说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地吟诵,而且还要关乎孩子的身体实际,切合他们的身体成长需要及承受能力。这也是你一开始只读儿歌童谣不读或少读古代经典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一周诵读五首童谣,一个月至少读二十首以上,一个学期下来,可以读到一百多首。坚持六年,小溪也会汇成大河。每天一则,日有所诵,孩子们对语言的感觉、对韵律的把握越来越好。有妈妈问你,孩子回家后怎么那么会背童谣,连自己都比不上。可是要是在家单独教他,效果却不是很好,原因何在。
你告诉他们,孩子目前的学习还处于依赖积极共情的学习氛围的阶段。伙伴的启发,老师的引导,对他们的学习都会产生正面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至少在情绪方面,学校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习的欲望。
你女儿曾经跟你提起过,说他们的Z老师讲的鼠小弟的故事最好听了。而鼠小弟的故事她在两岁就开始听过,后来一直看不厌。现在老师在学校再讲,她不仅不感到厌烦,反而轻轻一句就抹杀了之前你在家的所有努力。可见,学校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
当你回转身来,反观自己身为教师,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语言的学习时,你常常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欲望,如何将充满儿童趣味的、富于乐感的语言一天天嵌入孩子的生命童年。
进入到汉字的学习之后,你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等古老的文字来引发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句子的学习,你引导孩子试着带着情感来朗读;说话训练,你用榜样来引导孩子将心里的想法说清楚,让他们同桌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不仅要会说,还要会听。
童谣的学习呢?
你还是强调表演性,让孩子嘴巴张开来,巴掌拍起来,身子动起来。
有些孩子好像天生就很会表演,他们的表演性主要表现在言语的生动和肢体语言的丰富上。让他介绍自己玩过的游戏,他能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连说带演地将自己喜欢的游戏介绍得清清楚楚,有声有色的表演博得满堂喝彩。你会抓住这样的契机,鼓励他带着全班小朋友诵演童谣,一则则地诵,一首首地演,全班同学乐不可支,引领者在上面示范,其他小豆丁在下面模仿,或者干脆自己随性表演,硬是将一则短短小小的童谣,诵得趣味盎然,演得有滋有味。这样手舞足蹈学童谣,你说怎么记不牢?
都说“教学相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也在受教育,本来就是这样,“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家长应该如此,教师也要这样。
那么长的一段时间,你在逐渐调整自己,不是让自己变得更理性,而是继续保持与孩子的亲近,只有蹲下来,才能看到孩子的眼里有自己。
你不认为这样做是一种特别的做作,也不去考虑这样做后面的教育学意义。如果你走进孩童世界,你应该喜欢他们的“叽叽喳喳”,你应该看着他的眼睛说话,你应该握住那只牵着你的小手,你应该能够容忍暂时的凌乱,特别是一会儿这一会儿那地冒出来的种种小失误:训练册忘带了,作业忘做了……这并不是教师的不作为,相反,心太切,只会让这些刚入学的孩子感到害怕。让孩子害怕,并不是你的成功。
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轻松有趣些?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学内容能否少一点,集中一点?教学形式能否游戏化一些?教学手段能否多样化一点?语言能否轻柔一些再轻柔一些?能否经过孩子身边低下身子听他的悄悄话?能不能将做得很棒的他高高举起来享受节日般的狂欢?可不可以带几个好玩的故事走进课堂?童谣诵读幻灯能不能做得更童趣一点,吟诵时语气夸张一点,表演性更强一些,拍拍手啊,跺跺脚啊,击击掌啊……你愿意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跟孩子尽情享受每一节课吗?
下课以后,你能不能不要立即走出教室回到你的办公桌前,可不可以听身边的孩子把话说完?可不可以陪小孩子玩一个游戏?可不可以特意为一两个胆小一点的孩子讲一个故事?可不可以很享受地等哪个小豆丁帮你揉揉肩捶捶背?
你正在这样努力着。
你已经试着离开讲台离开办公室走到孩子之中。于是,你可以看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情景:两个小女孩闹矛盾了,另外几个小孩知道来安慰她们,还能递上纸巾一边让她擦擦泪,一边跟她说说话,安慰她;平时看起来很害羞的小豆丁,可以过来拉着你的手说悄悄话;更可爱的是,一到下课,就有人争着要为你捶背揉肩;每次看到你,要么抱着你的腿不放,要么趴在你背上……
走到孩子之中去,你会看到一群真正的孩子,你会知道他们真正的秉性,然后知道怎么去引导他。你不会讨厌顽皮,也不会刻意去压制调皮,而是去改造它。正如阿莫纳什维利所说的:“如果我力图显示出自己对儿童的真正的爱,我就必须以最完美的形式去显示它。”
对了,应该说一下,你正在读他的书——“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之一的《孩子们,你们好!》,你还推荐给了同事。因为,你深以为,不读他的这本书,就去做教师,要么是胆大,要么是无知。
你不敢造次,不敢冒昧,不敢轻易伤害孩子。所以,你正虔敬地读着这本书,以儿童的名义。
那天无意中看到一个孩子在看贾尼·罗大里的《电话里的童话》[1],你随手拿起来,读了其中一个故事给他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