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7 规则的内在运行(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5。自己错了及时承认要敢于说对不起,并说明错在哪里;

6。集会时不要喧哗不要追闹,行进中不许说话。

……

这些做法,他说他是跟着美国年度教师克拉克学的,他只不过是二道贩子,现学现卖而已。

我只能说,他真的很善于抓住机会教育我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里学会应该如何做。这个学会,不是口头上的说教,而是用切实的行动让我们看得见,学得着。

比如,他问你,你去图书馆里干什么?

你肯定觉得他这个问题要多傻有多傻,去图书馆?不是去看书么?

同样的道理,我们去博物馆干什么?

参观。

我们去公园干什么?

游玩。

我们去剧院干什么?

看表演。

……

都是直奔主题,直奔目标,直奔结果,将事情扁平化,单一化。

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做,但我知道,至少在他那里,教育不会如此简单。

去图书馆(在我们学校,那叫“阅读城”,整整一个楼层啊,都是我们阅读的温馨天地),是我们最喜欢的了,因为那里环境很好,书又多,各种奇形怪状的凳子椅子,可以随处找到座位,随手拿着一本书坐下阅读。

可是我们去阅读城,肯定不止“看书”这一个行为,或者说,即便是去看书,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么多的孩子,一节课的时间,在这样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里,前前后后需要做的事其实不少呢。

首先,你要学会排队去,排队回。都说中国人连排队都不会,只会插队,所以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之前,首都人民要从学会排队开始。我们去看书,去参加任何一个集体活动,不排队,散漫,嘈杂,这会让他发疯的。

然后,走进阅读城,你要明白如何保持安静尽量不打扰到别人。

这可不是口头说说而已,他需要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切身体会,甚至能自我操作。

然后,要学会寻找你要的书,要知道怎样把书从书柜里借出来又不会发出惊人的噪音影响到他人。

最后,你要学会还书,学会摆放好桌椅板凳,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切要恢复到刚进来时的样子。

还有,遇上一本好书,和身边的伙伴一起交流的时候,你要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声音——多大声音才既不影响别人又可以确保身边伙伴听得清。

所有这些,都要通过分解操作,切身体会,才能起到固化定型的效果。

什么?你还迷信口头的说教,以为“请大家保持安静”“请不要影响别人”“请小心借书还书”就可以让我们做得好?我看还是算了吧,这样轻飘飘的几句话,对我们来说,基本上是废话,因为你是在告诉一个结果,而没有向我们展示一个过程,我们不是傻子,自然明白每一句话背后的道理,可是我们中间很多人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如何做才算是“安静”?怎样才是没有“影响别人”?如果你这样粗率地去宣布一系列规则,一定会非常失望,因为你将看到一个没有章法毫无头绪一团乱麻一片混乱的热闹情景:大家都在喊“安静”,然后没有一个能安静下来。

他的做法就很实在,没有说教,只有示范和演练。

从排队开始,一项一项分解训练。

排队来到阅读城后,女生先进,男生随后,不抢不争不闹,每个人找到一个座位,然后看着他示范:

怎样轻轻坐在椅子上,怎样用双手去拿那本你看中的书,怎样轻轻打开柜门,拿出书放在一旁,再用双手轻轻将柜门合上,这样不会发出“啪”的很大很刺耳的噪音……

好了,你借到书以后,需要跟伙伴交流,两个人一起时,多大的声音是被允许的,三个人一起时,又该发出多大的声音……这一切都要进行现场的情景演练。

阅读时间结束,每个人将书归还原处之后,摆放好书籍和坐凳,再排队回班级……

一开始,可能会有人还不太适应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啰嗦”甚至很“夸张”的过程,经过几次演练之后,图书馆阅读规则自然就印在了我们心里,外化为我们的行动模式,再来图书馆,哪怕你是一只狮子,也知道如何遵守规则了。

你能说,来到阅读城,只是看了书吗?

就像他带着家长们在看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所展现的,雷夫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外出,他的学生总是彬彬有礼,在公共场所遵行礼貌文明、遵守秩序规则,哪怕雷夫老师不在现场,他们还是安安静静地排着队。

他也是要我们建立起这样的规则意识。

雷夫老师和他的学生仅仅只是去看一场球赛或者参观什么景点吗?

不是的,他们通过经历不同的情境,知道在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规则来约束自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