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快乐的事很多很多(第3页)
你看“申”字,一开始,多像雷雨天的闪电,原来,电闪光的样子就是“申”。
你看“相”字,左边是“木”,右边是“目”,用“目”观“树”是为“相”,“相看两不厌”的“相”。
你看“寸”字,本来是“手”,在小篆中多了一横,指示“寸口”,是离开手掌一寸的地方。
你看“取”字,一手抓住一只耳朵,有“割取耳朵”之意。古时征战和狩猎,胜利者都要割取失败者的耳朵以示纪念吧。电影《最后的摩根战士》里,是割取敌方的头皮,西班牙斗牛里,胜利者会割取牛耳。
你看“比”字,是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书上说是两个人比高矮,孩子们说两个人比赛跑步,一看,果然很像呢。所以比的本义就是靠近、并列。
你看“夫”字,头发上穿着一个发簪,表示这个人已经行过成人礼,可以佩戴发簪了,这就是男子汉大丈夫的“夫”了。你要问我小孩子是什么装扮?“黄发垂髫”中的“垂髫”就是指未冠者头发下垂,这就是儿童。
你看“表”字,上毛下衣,毛附衣上,以毛为表。所以再看看今天的“表”,如果不作一番解析,原形**然无存,原意无法明晓,原来——两横就是两根毛,一竖加上其他就是“衣服”的“衣”。
你再看“告”字,一头凶猛的牛在旁边,一张口在告诉别人:这头牛会触人,要小心!于是这就是“告诉”的“告”。原来字谜“一口咬断牛尾巴”,不是没有依据的。
……
当然这些也是一家之言,甲骨文时代,离现在很遥远,无论对错,好玩就行,开心就好。
孩子初来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的新鲜是那么好奇,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不拘于任何假设的认知方式,你喜欢把它称之为“童年的世界”、“童话的王国”。可是,成人强行进入了这个世界,不断地试图将孩子带到一个所谓科学的、规范的、约定俗成的、也是呆板无趣的世界里去,这个过程就是“成长”、“成熟”、“长大”。
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是我们成人所建设所规范的这样吗?
你始终在否定。
“儿童是成人之父”,孩子眼中的世界比我们的更精彩,更丰富,更有趣。
我们的日常规训,学校的应试教育,加上无处不在的电视网络传媒,成人的话语以强势姿态从各个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入侵这一纯洁天真的领域,于是,孩子也许只能在梦中可以偶尔回到远离的圣地去,或许只有那些先天性智障的孩子,才不会乖乖地顺从成人的牵引,依旧比较完好地保留着天使的纯真。
成人世界的诸多苦恼对孩子来说,其实只是庸人自扰之。
你为自己身为成人终于消退于平凡的白日之光而叹息。
莫让成人带坏了孩子。
莫让成年驱赶了童年。
莫让散文世界侵犯了童话王国。
莫让整齐划一的桌椅拘束了孩子灵动的思维。
莫让机械呆板的教学腔调让孩子索然无味。
更别奢望以己昏昏使其昭昭。
让自己保留一些孩子气,让课堂多些欢乐味。不要让孩子厌倦你的教室,对此,你时时提醒自己,永远不敢掉以轻心。
那天早晨,你轻快地走在这座城市的绿道上,两旁树木掩映,绿道通向前方,车辆不多,行人也少,你又开始了胡思乱想。
你在想将来的哪一天,你把自己的头发胡须染白,眼角额头布满皱纹,俨然一位年近六十的老者。你蹒跚着走到办公室,向老师们打听Z老师在不在,办公室的同事们可能认不出,就说他还没来,让你安心等一会,你就坐在沙发上等着。快上课了,你就说Z老师告诉你他有事赶不回来,要你帮他代一节课,然后就径直去了班级。也有可能你一开口同事们就看穿了你的把戏,毕竟这是一次新鲜的尝试,你化妆的技术、表演的能力还没那么熟练(你只有过两次演戏的经历,一次是在学校表演的话剧《雷雨》里演周家的管家,另一次是到图书馆讲《米爷爷学认字》时,你给自己装扮成老爷爷的样子)。你就直接告诉他们你的计划,他们都愿意帮你保密,一起完成这个游戏。
总之,你还是去了教室,孩子们可能一眼没认出你来,你伪装的能力在他们面前必须超强,他们都是古怪精灵,眼睛厉害得很。你就说你是Z老师的一位作家朋友,他有事来不了,你来替他上课。教室里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师用六十岁的模样在上课,不用怎么努力去想,就知道这是一件多刺激的事。
又或者你的伪装能力还是很弱,眼尖的孩子们很快就认出站在他们前面的老人就是他们的Z老师,你也坦率地承认。你告诉他们,你刚刚从二十年后穿越过来,你很想念他们这帮小家伙,想再给他们上一节课。一直以来,给他们上课的是三十多岁的Z老师,小学的时光总归有限,六年过去你也才四十岁,他们当然不会经历过六十岁的Z老师的课堂。这次穿越,就是要弥补这个遗憾,也正好实现你二十年后的心愿。
这么一说,你们都相信这是一次很真实的穿越事件,你们也无比珍惜这样的上课情景。这是你们**生命中的独一无二。
一路上就这样想着想着,你越发激动,几乎都有立即尝试的冲动。果然,当你在博客里叙述这样一次上课设想时,你问大家:“我要安排在什么时候?”立马就有家长跟帖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最好就是现在!”
你笑了,充满想象力和孩子气的课堂多好玩,就连家长都喜欢啊,何况孩子们。
你也清楚,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有这样的兴致,就连你自己也无法保证天天如此,“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生活是一个大碗,里面盛着太多无奈。
可是,没有热情的日子,单薄得不如一张纸,不是吗?
与其让无趣无味的日子碾过你最美好的青春,还不如用快乐装点平凡的生活。眼睛看到美好,心里想着美好,你和你的孩子们,才会一次又一次在美好的彩色课堂相遇。
[1][意]罗大里著:《电话里的童话》,张密、张守靖译,新蕾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