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梦想力 没有梦想何来成就(第2页)
我们没有资格嘲笑放羊娃的生活,作为一个从未迈出过小山村的孩子,他的回答无比真实,但也值得我们深思——你和你孩子的人生,是否也有可能陷入同样的循环?
——你读书为了什么?
——上大学。
——上大学为了什么?
——找工作。
——找工作为了什么?
——买房。
——买房为了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为了什么?
——生娃。
——生娃为了什么?
——读书。
没见过高山的孩子不会梦想攀登,没见过大海的孩子不会梦想远航,没见过蓝天的孩子不会梦想飞翔。如果你不想让孩子陷入放羊娃一般的人生循环,如果你想拓展孩子梦想的广度,就必须给他的梦想安上飞翔的翅膀,让孩子飞出“小山村”,让他看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梦想的翅膀是什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阅读、旅行、交友,是孩子梦想的三对翅膀。腹有诗书、见多识广的孩子,自然会生发出更有格局和责任感的梦想。
关于带孩子旅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的呼吁多带孩子旅行,有的认为孩子幼时不要带他旅行。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要不要旅行,而是为什么旅行。如果你带孩子旅行只是为了拍照、为了赶路、为了攀比与炫耀,那当然不如不去;但如果你能把旅行当作一段亲子间亲密独处、共同体验和探索陌生人事物的美好时光,自然是益处多多。
至于有些人觉得孩子太小根本记不住,这就过于功利了。旅行是一场潜移默化的体验之旅,记不住不代表没有触动、没有留痕。就像我们早已记不住幼时躺在妈妈怀里喝奶的样子,但我们确信,正是那段亲密的时光,铺满了我们一生温暖的心之底色。
二、如何支持孩子的梦想
对孩子梦想最好的支持,首先是尊重与欣赏。作为父母,千万别用成人世界的世俗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梦想是否远大,有些梦想可能与“成功、成就”没有关系,但它们与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有关,与孩子内心的快乐和幸福有关。无论孩子的梦想多么稀奇古怪、荒谬不堪,无论孩子是想当总统、科学家,还是老师、医生,抑或是清洁工人,我们都要发自内心地尊重、欣赏而非随意评价,并且择其善者而引导之。允许孩子做梦,孩子才会生发出更多的梦。
我在一所幼儿园讲课时,有位妈妈问我:我孩子说她长大想当清洁工人,怎么办?看得出来,当时这位妈妈脸上满是焦急和担心,而这都是因为她预设了一个评价:清洁工人是“不够好”的职业。
如果我们放下评价,只用尊重和欣赏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首先认同孩子:“清洁工人,听起来是个很不错的职业哦!”然后,记得继续扮演教练角色:“为什么想当清洁工人呢?你对他们的工作了解多少?你现在能从清洁工人身上学习到什么?从哪里做起?”帮助孩子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清洁工人”这个工作的特点,让孩子体会和学习清洁工人身上的优点,并转化为当下生活和学习中的良好品行,比如责任、坚持、勤奋、吃苦耐劳,比如讲卫生、同理心、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至于以后会怎样,那是以后的事情,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有一个更全面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我们就不必杞人忧天了。
其次,父母要引导孩子将梦想转化为行动,落实为具体的学习与生活计划。比如,孩子想当飞行员,你可以这样扮演教练的角色:“怎样才能当上飞行员?一个优秀的飞行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现在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还差哪些?你怎么做才能弥补这些差距?”引导孩子去努力学好物理、数学、化学等相关学科,业余学习航空航天知识,研究飞机构造和原理,当然,还要锻炼好身体、提升勇气和胆量等。
最后,父母要努力锻炼和提升孩子的意志力。梦想最终是否能实现,与孩子的毅力与恒心息息相关,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从来都是“剩者为王”。
阿姆斯特朗从小喜爱飞机和飞行,14岁接受飞行训练,16岁获得飞行员证书,32岁加入美国航天计划,39岁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月球着陆。司马迁10岁学习古文,立志写史,20岁纵游天下寻找历史,38岁任太史令,42岁开始编写《史记》,55岁才成稿。
你可以鼓励孩子常年坚持至少一项兴趣爱好,比如钢琴、跑步、篮球等,给孩子做一个成长档案,记下他在不同阶段取得的成绩与收获,让孩子可以随时看到坚持的成果,进而强化他的意志,持之以恒,这会非常有助于孩子将来梦想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