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教养 润物无声让孩子进退有度高情商(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十章教养:润物无声,让孩子进退有度高情商!

某少儿竞赛考场外,考生进场后,遍地都是扔弃的废纸。废纸哪来的?因为考点外有很多培训学校在发资料,不少父母和孩子接到资料后随手将其扔在地上。

不难想象,参加竞赛的这帮孩子,大多都是成绩傲人者。也许他们能在比赛中考到很高的分数,可是,一个连基本的公共卫生意识都没有的人,如何在社会的考场上安身立命?

我不知道女儿以后有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竞赛,但我希望,将来无论她在何种场合,一定要谨记做人的基本教养:不给别人添烦,不给社会添乱。做到这一点,就算输了比赛,她依旧是我心里最可爱的宝贝。

一、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你可能要问,品德和教养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要一台跑步机,你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而不是偷窃抢劫诈骗,那么在这件事上你的品德是过关的。接下来,如果你想把跑步机放在家里,应该怎么使用呢?如果你把跑步机放在卧室,半夜三更开启锻炼模式,吵得楼上楼下不得安宁,这叫教养有问题。如果你考虑到不能影响邻居,把跑步机放在阳台,在机器底下垫一层缓冲泡沫,锻炼时间选在上午八点后、晚上九点前并且避开中午十二点到两点,那么在这件事上我必须给你的教养点赞。

当然,有品德的人不一定有教养,看起来有教养的人也不一定有品德,因为教养也可能是伪装出来的。所以,只有基于品德之上的教养,才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入骨髓的教养。如果简单用分数来衡量,有品德的人大概可以保证60分的及格线,既有品德又有教养的人,就可以达到80分了。

教养的本质,是基于同理心、公德心之上的高度自律。同理心,是一个人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公德心,是一个人能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不给他人增添麻烦。两者都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理心通常有明确具体的对象,而公德心的考虑对象是不确定的广大公众,是防患于未然,因此,公德心比同理心更具有博爱精神。对有同理心的孩子而言,公德心相当于举一反三,因此修炼起来也更容易。

一个具有高超同理心的孩子,毫无疑问,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一个没有同理心的孩子其实是很可怜的,因为他成年后在为人处世方面会存在重大缺陷,他可能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也很难受到他人的欢迎。

二、如何强化孩子的同理心

应该说,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我们的机体就具备了同理心。比如,小婴儿听到其他婴儿的哭泣声时,所做出的反应往往就是自己也跟着哭,所以常常一个婴儿哭,最后就是一群婴儿哭成一片。

所以,孩子的同理心具有与生俱来的生理基础,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与其说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不如说是如何给孩子提供一个让其同理心正常发展的良好环境。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对他人都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能真诚地去感受孩子以及他人的喜怒哀乐,孩子的同理心自然就能得到良好的滋养与发展。只有孩子经常被父母理解、支持,才能滋生出理解他人的能力。

具体来说,如何引导和强化孩子的同理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让孩子学会倾听,懂得尊重

倾听是同理心的开始。因为倾听首先满足的是对方“倾诉”的欲望,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尊重。其次,只有用心倾听,才能去观察和理解对方的话语及情绪,才能有效地感受和回应对方。

所以,父母首先要教会孩子的就是,在别人说话时,要专心聆听,不能随便打断插话,也不能左顾右盼心不在焉,而是要真诚地注视着对方。

关于这一点,孩子最好的学习途径就是,父母必须学会尊重和聆听孩子。孩子平常找你时,无论你多忙多累多烦心,都记得不要敷衍,要及时反应。否则时间一长,孩子最后学到的就是把你的话都当耳边风,自然也就谈不上去认真倾听别人了。

就算你真的没空聆听,至少也要耐心地做个说明,比如:“宝贝,爸爸也很想和你聊聊天陪陪你,不过现在爸爸确实有紧急的事情需要先处理一下,我过30分钟再过来找你可以吗?”

2。启发孩子换位思考,感受别人的感受

这种换位思考,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我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感受?

当孩子出现伤害他人的言行时,父母要做的是,首先表现出对受伤害方的同情和关心,启发孩子去换位思考自己的言行给对方带来的不良感受,而不是批评否定孩子的行为,或者是着急马上解决这件事情。

第二,对于别人的遭遇,我有什么感受?

当孩子面对别人遭遇的一系列事件,无论是好是坏,作为父母,你也可以提醒孩子去思考别人面对这种遭遇的感受和反应,以及对方的需要。

无论哪种情况,你都可以用以下常用句式来启发孩子换位思考:“如果……你会有什么感觉?”“你还记得你……吗?”

3。教会孩子积极回应对方的情绪

一位老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呜咽,他刚刚失去了相伴多年的老伴儿。一个小男孩看到后,跑过去想看个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静静地坐在那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觉得好了很多,情绪也稳定下来。后来,男孩的妈妈问他对老人说了些什么,男孩答道:“我什么都没说,只是看着他哭泣。”

感受别人,是为了更好地回应别人。所以,父母还需要教会孩子,在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之后,要用合理的言行来回应对方,向对方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你很理解他,很在乎他的感受。

这种回应,可能是一段沉默的陪伴、一句温暖的话语,也可能是一个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分享,比如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等。

假如你和自己的孩子看到另外一个孩子被其他孩子抢走了玩具,你该如何处理?

你可以借此机会来启发孩子:“你看那个小朋友的玩具被别人抢走了,你觉得他会有什么感受?你还记得上次你的玩具被人抢走时你的心情吗?那个小朋友现在一定和你当初一样很生气很难过,你能做点什么来安慰一下他呢?”

鼓励孩子去向对方表达关心和安慰:“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生气很难过,我陪你一起去和他好好谈谈!”或者“我把我的玩具给你,我们一起玩吧!”

这样一来,孩子慢慢就知道了如何发自内心地去同情和关爱别人、帮助别人,逐步体验到什么是爱人如己、什么是越付出越快乐。

如果孩子出现了伤害别人的言行,父母还需要劝导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责任,并督促孩子去积极回应对方的情绪,做出补救和安慰。这样一来,孩子才能从这次的错误中汲取教训,进一步提升其同理心,同时也在道德方面走向成熟。反之,父母如果只会简单粗暴地批评及惩罚孩子,则会阻碍孩子同理心的发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