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章 创造力 没有自由何来创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十五章创造力:没有自由,何来创造!

有位妈妈找我咨询,说自己孩子一天到晚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喜欢在外面玩,在家待不了半小时就要出去,很是烦人,大热天的在外面简直受罪。

其实,让大人头疼的所谓“野孩子”,他们的心声往往不过如此:爸爸妈妈,家里太小了,我想长大,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且,家里没什么好玩的东西,还这个不让碰、那个不让摸,玩什么都不方便,真没劲!我不想待在家里!

孩子爱玩,这是天性,就像一颗发芽的种子,蓬勃的生命力促使它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突破最后那层土壤的封锁,要去拥抱阳光、空气、清风和鸟语花香,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拔节、抽条、展叶、吐蕊、开花、结果,如果长期受到禁锢和限制,久而久之,这颗种子必将枯萎、死亡。

孩子也是一样,从出生那一刻开始,他们的生命活力就不断伸展和绽放,他们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和天地,所以,他们不喜欢被束缚在小小的家里,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喜欢接触和探索大自然。天气的炎热与纯粹的快乐相比,自是微不足道的。

玩乐是孩子的天性,小时玩够了的孩子,大了自然就能安静下来、专注下来;玩得更够的孩子,通常也会更聪明、创造力更强。连玩乐自由都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可想而知,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维都是被禁锢的,何来创造力?

所以,父母再也不要问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了,而要问自己是否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事实上,创造力这个东西,正常的孩子天生都有,只不过,作为父母,你有没有给这颗种子足够的自由,让它能得以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具体来说,你要努力给孩子以下四种自由。

一、空间自由

空间自由有两层含义,第一,让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处的空间。比如是在家里待着还是出去玩,是在客厅待着还是去自己房间。第二,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私人空间。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房间,实在条件有限的,哪怕给他一个角落也行,这个小空间内他拥有绝对自主权,布局陈设等让他自己说了算。

除此之外,父母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孩子只关在家里和教室里。孩子为什么天生就喜欢小动物?因为他们首先是自然的孩子,然后才逐步发展成社会的孩子,自然性没发展好的孩子,连小动物之类都没有接触过、喜欢过的孩子,社会性往往也会受到影响。

我经常建议学校和父母要多给孩子创造回归自然、走进社会的机会,给孩子上再多的课、教再多的知识,也不如让孩子去大自然里撒欢跑上几圈,去闻闻青草的香味、听听小鸟的歌唱、看看绽放的花朵、摸摸湿润的泥土;不如让孩子去当一回义工和志愿者、看一场展览、听一场音乐会。这些身临其境的感受,才会真正触动孩子的心灵、融入孩子的骨血。因此,拓宽孩子的空间,就是在拓展孩子的格局。

二、时间自由

经常有很多父母找我吐槽,说孩子在写作业时不能一下子写完,中间总要做些别的事情,然后再写作业,这让他们无法忍受。还有一些父母纠结的是,孩子总要先看一会电视再写作业,而他们觉得应该先写作业再看电视。

其实,这样的父母往往弄错了事情的焦点。做作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显然应该是结果,即孩子最终是否完成了作业,什么时候完成的,质量如何;而不是过程,即孩子是否先看了电视,是否中间去干了别的事情。只要孩子最后完成作业的时间并没有耽误他上床睡觉以及其他重要的事情,作业的质量也挺高,没有什么差错,那么,孩子是一次写完,还是分几次写完,其实并没那么重要,不是吗?

但为什么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就应该一次性写完作业,而不能写写玩玩或者是干点别的呢?原因就在于,很多成人总觉得,凡事一次性集中做完才叫专注,这样才有效率。而那些不喜欢孩子先看电视再写作业的父母,则往往觉得写作业是正事,看电视是闲事,自然要先干正事再干闲事。

但问题是,你工作一段时间后是不是也会休息下?你工作一天回到家是不是也想先躺沙发上休息会?得不到适度休息和放松,再大的正事也没精力干好,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要知道,孩子的学习可不比你的工作轻松,甚至可能还要累得多。

每个人做事的习惯和节奏都有所不同,只有在按照自己最习惯最舒服的方式去做事时,效率才会更高。有的孩子习惯一气呵成写完作业,有的孩子就是习惯写写玩玩或者是干点别的什么让自己可以更放松更高效,这都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

所以,给孩子时间自由,你只要把握好时间的底线,其他的就让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和节奏去安排吧,中间玩一会、躺一会甚至听会音乐等,都是可以的,善于自我调节的孩子效率才会更高。否则,孩子表面“注意力集中”,实则脑子根本转不动,岂不是更浪费时间?而且,这样适度的自由与宽松,反倒更能促进孩子自律的发展。

还有些父母,见不得孩子闲下来,一旦孩子发呆无聊啥也没干,就开始心慌、焦虑。在他们的眼里,孩子发呆无聊就代表浪费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如此紧迫,怎能允许浪费?多多少少学一点东西,总好过发呆无聊、无所事事吧?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一个杯子要想装进更多新鲜的活水,就得先把里面的陈水给倒掉。国画的精髓之处亦在于留白,所谓“无中生有”,余味无穷。因此,适度地发呆无聊,恰恰是一种积极的“放空”。我们要给孩子成长的权利,但同样也要给他放空的权利。放空并不是停止成长,而是孩子在内心积攒安定的力量,为下一步更大的突破做好铺垫。

我小时候最喜欢放假,尤其是暑假,因为时间够长,我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肆意挥霍”。那时候的我总是精力旺盛,从来不睡午觉,父母农活繁忙无暇顾及,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夏日的午后,一个人倚坐在主屋后门的门槛上,静静地看风吹树叶、看蚂蚁搬家、听知了长鸣,光这样就能消磨半天的时间。

现在想来,我身上的某些特质,比如沉静思考、专注投入,大概都是在小时候一个个“浪费时间”的假期里熏陶出来的。直到现在,我也经常还是会一个人安静地发呆,什么也不想,发呆过后,感觉身体又重新充满了能量。

发呆,是照亮孩子内心的一缕阳光,当你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滴水不漏,学习与教育见缝插针无处不在,孩子的心灵也会随之黑暗窒息。这样的孩子,时刻烦躁、时刻准备“造反”,就算表面上顺从,骨子里却逆反,总想着有一天逃离这样的状态。

没有在一起浪费过时间的情侣,不会懂得真正的爱情;没有浪费过时间的孩子,不会懂得时间的珍贵。

三、思想自由

思想的自由,是指个人的思想能够不受既成观念、思维方式和基本理念的束缚,而是以自我的、独立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发现。简单来说,思想自由意味着父母要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念、自由展现自己的情感。

但很多父母显然这一点做得并不好,常见的问题是:

·孩子不需要说太多话、只需要“听话、乖”;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