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华民族书写(第4页)
[89]胡汉民:《民族主义的民族复兴运动》,《胡汉民先生归国后之言论》(四),先导社1936年版;阎锡山:《复兴民族须先复兴发展富强文明的原动力》,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处1936年版。
[90]陈辞修:《认识时代:一个民族复兴的大时代》,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秘书处,具体出版时间不详,疑为1937年前后。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91]见黄兴涛、王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92]魏万磊:《20世纪30年代“再生派”学人的民族复兴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3—104页。
[93]《党、团中央为声讨国民党南京政府告全国劳动群众书》(1934年5月5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250页。
[94]《为着实现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和将做些什么?——博古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演讲会上的演说》(1934年7月8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318页。国民党的论调固有陈腐之处,但当时这种“复古”的批评,其实并不能说服他们。如1934年夏,陈立夫就曾针对这类批评做过《民族复兴与复古不同》的演讲,指出“复兴者以过去所用之材料及现在应用之材料,合而重建一民族之新基,复古者墨守原有之材料,而保持其旧基也。二者根本不同,不宜混淆”(《河南政治月刊》1934年第4卷第8期)。
[95]剑云:《“民族复兴”与“民族解放”》,《北大旬刊》1936年第2—4合期。
[96]抗战时期,中共凡涉及“中华民族”的口号,多为“中华民族解放”,如1940年年初《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时局与党的任务的决定》里规定的十四个口号中,最后一个口号就是:“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见延安解放社编:《解放》第98—99期,1940年。
[97]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98]参见黄兴涛、刘辉:《抗战前后中共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及其思想意义》,《北京档案史料》2002年第1期。
[99]参见黄兴涛、刘辉:《抗战前后中共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及其思想意义》,《北京档案史料》2002年第1期。也可见1943年7月1日《解放日报》社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
[100]《中国民主社会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79页。
[101]参见张君劢:《我们所要说的话》,《再生》1932年第1卷第1期;《中国民主社会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102]1932年年初之前,有关“中华民族复兴”的说法已有零星出现,如1926年《南大周刊》第31期上就曾发表杨周熙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原动力》一文;1931年,该刊第105期又登载倚冈的《也来谈谈中华民族复兴》一文。两文实际都强调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动力来自或取决于对最广大农民的唤醒和组织。
[103]《杂志启示一》,《再生》1932年第1卷第2期。
[104]张君劢:《中华民族复兴之精神的基础》,《再生》1934年第2卷第6—7期。
[105]郑大华:《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页。
[106]此种思想倾向在其所谓“第三期振作说”中有明显体现。直到1938年出版《立国之道》一书时仍有保留,但其所谓“中华民族”则是指基本“同化”或“融化”了各族的大中华民族整体概念,大约是可以无疑的(可张君劢:《立国之道》第一编“国家民族本位”中“五千年历史之中国及民族建国之觉悟”一节,第11—13页。此书一名《国家社会主义》。序中言“识于桂林”,由牟宗三、冯今白协助完成;版权页注明:民国二十七年九月初版,二十八年四月三版,发行人为冯今白。没有标明出版社和地点)。
[107]关于黄郛创立的“新中国建设学会”与“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关系,可参见蒋红艳:《民族复兴与新中国建设学会》(《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一文。
[108]吴氏生平不详,该书1933年由青年评论社再版,其初版时间不详,待考。
[109]李宗仁:《民族复兴与焦土抗战》,民团周刊社1938年南宁版。
[110]伍子建:《军人精神改造论》,台山胥山学会1938年版。
[111]可见陈仪讲,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编选:《民国三十四年民族复兴节广播词》,台湾书店1946年版。
[112]张君劢:《我们所要说的话》,《再生》1932年第1卷第1期。
[113]张君劢讲,成炳南记:《中华民族复兴之精神的基础》,《再生》1934年第2卷第6—7期。
[114]张君劢:《我们所要说的话》,《再生》1932年第1卷第1期。
[115]该歌词所配曲调,可见本书之前的插图。作曲者为周大融。参见《江西地方教育》,1939年第159—160期合刊。
[116]吴其昌等:《中华民族复兴论》,黄埔出版社1940年版。
[118]张君劢:《中华民族文化之过去与今后的发展》,《张君劢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页。
[119]张君劢讲,王世宪记:《民族复兴运动》,《再生》1932年第1卷第10期。
[120]张君劢讲,王世宪记:《民族复兴运动》,《再生》1932年第1卷第10期。
[121]张君劢:《中华民族文化之过去与今后的发展》,《张君劢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197页。
[122]张君劢:《中华新民族性之养成》,《再生》1934年第2卷第9期。
[123]罗家伦:《中华民族生存之路》(罗家伦先生在南京广播讲演),《大公报》1933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