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结语(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6]DavidGordonLyon(1852—1935),当时是希伯来语及其他东方语言学教授兼闪米特博物馆馆长,当时他住在斯各特街12号(12ScottSt。)。

[17]HarryAustrynWolfson(1887—1974)博士,犹太文献与哲学讲师,住在宿舍t5。1918年9月1日—1919年1月21日休假。他出生在白俄罗斯,1908年到哈佛,在此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1919年寅恪入校时他仅32岁,刚出道不久。

[18]WilliamRosenzweigArnold(1872—1929),希伯来语言与文学Andover讲座教授,当时住在弗兰西斯大道17号(17FrancisAve。)。

[19]JamesRichardJewett(1862—1943),阿拉伯语教授,住在44FrancisAve。他毕业于哈佛,后到欧洲游学,毕业于当时属于德国的斯特拉斯堡大学。曾任布朗和明尼苏达大学教授。

[20]使用德文教材KarlMarti(1855—1925),KurzgefassteGrammatikderbiblisch-aram?isSprache:Litteratur,ParadigmeeundGlossar,Berlin,NewYork,Reuther&Reichard;1911。

[21]德文教材为ann(1868—1956),SyrischeGrammatik,mitParadigmeur,athieundGlossar,Berliher&Reichard,1912;并读叙利亚文别西大本(Peshitto)《圣经》。

[22]教材为TheodorN?ldeke,pendirammar。WithatableofcharactersbyJuliusEuting。TraheseprovedGermaionbyJamesA。,London:WilliamsandNate,1904。这本书不断重印,目前仍然是学习叙利亚文的重要参考书。

[23]即9FarrarSt。,这座三层小楼建于1890年,当时兰曼和新婚妻子从印度旅行回来,建造这栋房子作为他们在坎布里奇的永久性住宅。

[24]HarvardUalogue,1918-1919,pp。13,926。当时兰曼利用学术休假一年的机会去印度度蜜月,并顺便考察,1890年从印度给哈佛大学带回来数百件梵文和其他语言的写本。兰曼从耶鲁毕业后于1876—1880年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880年到哈佛主持新开设的印度—伊朗语言系,1902年该系改为印度语文学系。

[25]这个课程之后列出了哲学梵文,由哲学教授伍兹讲授。伍兹188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专业为哲学和英文。随后到英格兰、欧洲大陆、印度(牛津、剑桥、斯特拉斯堡、柏林、瓦纳那西、喀什米尔)游学。1903年回哈佛哲学系任教,讲授印度哲学。他的主要学术贡献,除了翻译出版梵文、巴利文哲学文本之外,更重要的是推动哈佛的东亚研究,先后支持了哈佛聘用姉崎正治(1913—1915)和服部宇之吉(1915—1916)两位日本教授短期访问,并于1922年促成赵元任获聘为第一位中文教授,以及随后1928年在霍尔基金支持下成立哈佛燕京学社。虽然寅恪、俞大维、吴宓等人在学术上受他影响不大,但他实在是一位极富远见卓识的学术组织者。

[26]以上课程信息见HarvardUalogue,1918-1919,p。402。

[27]见HarvardUyRegister,Vol。45,1919,p。314,此书当出版于1919年年底,前言是当时学生会主席W。J。Louderback1919年11月18日所写。《哈佛登记手册》321页记录了山本五十六,住在157MapleRoad,Brookline。297页上有位OchiKohei,即越智孝平,注明来自华盛顿,也在哈佛留学,住在坎布里奇63We。(按,此楼建于1894年)。其实他是日本海军省派驻日本驻美使馆的武官,当时是海军大尉。1918—1919年哈佛《目录》181页记载越智来自东京,海军军官,专业为英文,住在60EgmontSt。,Brookline,可见他第二年才搬到坎布里奇。关于1919年哈佛中日留学生状况的一个分析,参见本书附录一。

[28]TheHarvardGraduates'Magazine,Vol。30,1922,228页有位瑞典来的一年级研究生D。H。Lundholm,可能就是O。H。Lundholm,因为O和D实在非常接近,只是未知孰是。再查1922年出版的《哈佛毕业生杂志》,发现有位Lundholm获得心理学博士;386页记录为eLundholm,Ph。D。inPsychology,遂可确定这位瑞典人的真名。此人博士毕业后在Waverley的麦克林医院(MHospital)工作,见HarvardUalogueofNames,1922-1923,1922,p。47;按,麦克林医院仍在,是全美最佳心理治疗医院之一,但其所在地现被列为贝尔芒市(Belmont)。

[29]HarvardUyRegister,Vol。45,1919,p。321。

[30]即HolyokeHouse10,见HarvardUalogue,1920-1921,pp。191,328;HarvardUyRegister1920-1921,1921,p。188;俞大维1921年毕业后,9月和寅恪去了柏林,而朱展宜又搬到赭山街127号,见Graduate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ofHarvardUy,1922,p。90。

[31]当然附近还有著名的赭山公墓。吴宓在日记中提到一位中国学生曹丽明去世后葬在此处。

[32]据《吴宓日记》,第二册,172~173页,他1920年6月24日正式取得哈佛文学士文凭(A。B。)。

[33]1921年出版的《中华留美学生名人录》,收入了吴宓和汤用彤的条目。他们俩填的地址都是维尔德堂51室,这个名人录也收录了赵元任、金麒章、江绍原、蒋廷黻等人,见Who'sWhooftheeseStudentsinAmerica,1921,pp。30,78,68,47,47,71;我只是按照所谓Who'sWho通常译成《名人录》权且称其为名人录,其实这个中国留美学生的出版物更应该被称为名录,因为中华学联以问卷的形式发给各地中国学生,不管有名无名,填了问卷的人均可被列入。但这本出版物中没有寅恪和俞大维,显然这两位没有填写问卷。

[34]TheHarvardUyRegister,Vol。45,1919,p。233;312页注明汤用彤住在W51;TheHarvardUalogueofNames,1920-1921,1920,p。168;其专业为English,Histover。又,据《吴宓日记》,第二册,10页,吴宓1918年6月11日到坎布里奇时住在赭山街193号,9月9日搬至哈佛街366号(366HarvardSt。),9月23日注册。之后搬至沙漪堂25号(ThayerHall15)。吴宓1918年6月即由室友施济元介绍认识梅光迪,又因梅光迪介绍认识白璧德,大概在8月梅光迪探访吴宓之后。吴宓好友吴芳吉(字碧柳,1896—1932)将Thayer译为沙漪厅,并作英文长歌《沙漪厅之梦》赠吴宓。吴宓在沙漪厅之室友为湖南人尹寰枢(任先,《哈佛校友录》记为Yin,Huansien)。见吕效祖:《吴宓诗及其诗话》,210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35]据孙尚扬先生所编《汤用彤年谱简编》1919年条云“公初入哈佛,与梅光迪同住,秋季开学前迁至StandishHall与吴宓、顾泰来、李达同住。”参见《汤用彤全集》,第七卷,666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据《吴宓日记》,第二册,32页,吴宓搬至StandishHall,B41房间系于1919年6月29日。这个是四人宿舍,每年收费220美金(见1919年《目录》512页)。

[36]根据1919年3月13日以及14日哈佛校报的通知,本科生申请宿舍截止到14日下午6点。13日的通知里面特别提到本科生可申请Hollis,Holworthy,Matthews,Stoughton,Thayer五处宿舍,如不够,则四年级学生可申请维尔德堂。14日通知说分配宿舍将向组团申请的人倾斜,但一个团不能超过12人,每个房间不超过2人,1920年毕业的人可申请。看来1919年下半年时吴宓正因为是1920届本科毕业生才住在维尔德堂,而且至少一直住到1920年上半年,汤用彤明显是蹭住本科生宿舍的研究生新生。

[37]IrvingBabbitt,RousseauandRomanticism,witharodubyClaesG。Ryn,2009,p。xv。这栋维多利亚式独栋屋建于1898年,土地面积3289平方英尺,建筑面积约2758平方英尺,约合256平方米,2011年估价为119万零500美金。此楼从修建到现在,未曾推倒重修过,但历代房主肯定进行了必要的房屋维护和设备更新。自1993年起已归哈佛教学与学习中心(DerekBokterfandLearning)奎瓦斯(SueLonoffDeCuevas)女士所有。

[38]见TheStudentcilofHarvardUy1919-1920,HarvardUyRegister,1919,p。330。

[39]见林伟:《陈寅恪的哈佛经历与研读印度语文学的缘起》,载《世界哲学》,2012,第1期,142~144页。

[4eSt。,见HarvardUalogueofNames,1920-1921,1920,p。165;HarvardUyRegister,Vol。46,1920,p。260;神学堂(DivinityHall)是神学大道(DivinityAvenue)上一栋常青藤覆盖的神学院学生宿舍,1826年建成,内设聚会大厅和教堂。

[41]这栋三层小楼建于1873年,共有5个卧室,4。5个卫生间,土地面积4684平方英尺,使用面积3083平方英尺,约合286平方米。

[42]TheHarvardUalogue,1920,p。165。其分类见318页。值得注意的是,1919年3月20日《绯红》报道普林斯顿大学实行课程改革,取消BachelorofLetters(Litt。B)学位,并放弃对新生入学的希腊文要求,虽然对文学士(BachelorofArts)仍要求拉丁文,但对理学士申请人已不要求拉丁文,代之以数学及科学。4月21日《绯红》有更详尽的说明。Litt。B学位在普林斯顿大学是1905年加上的,以前只有BA和BS两种学位;相关报道见ThePopularSthly,August,1905,p。381。而1919年3月18日出版的TheDailyPrionian已经登载了相关细节,指出校方在3月17日开会决定取消1905年起设立的BachelorofLetters学位,并取消对BA本科生入学的希腊文要求,取消对BS本科生的拉丁文要求,这样可以吸引最好的学生,防止他们放弃普林斯顿转赴哈佛和耶鲁。BachelorofLetters学位最早公布在1904年6月15日出版的TheDailyPrionian上,但正式招生是1905—1906学年。普林斯顿校方网页说Litt。B学位存在于1904—1918年,这个学位1918年取消,希腊文要求也随之取消。见http:etpuspaml。

[43]林伟:《陈寅恪的哈佛经历与研读印度语文学的缘起》,载《世界哲学》,2012,第1期,143页。

[44]寅恪也学习了希腊文和古典学,这是学习印欧比较语言学的基础。柏林大学的汉学教授福兰阁(OttoFranke,1863—1946)及其弟子西门华德(WalterSimon,1893—1981)均从印欧比较语言学转向了汉学,其实寅恪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学术重点的转移也是这个转向,从东方学转向中古史。相关提示见第二章。

[45]见1920年《哈佛大学目录》,146页。

[46]其全名在后来1926年出版的《哈佛校友录》,441页才可查到。

[47]HarvardUalogueofNames,1920-1921,1920,p。151。

[48]1929年、1934年出版的《哈佛校友名录》注明他住在东京的SagachioFukugawa,Tokyo,这个地址拼写有误;1937年、1940年《哈佛校友名录》注明其地址在SagachoFukagawa,Tokyo,这是对的,看来至少1937年起其地址已获更正。但这一地址通常按照日文习惯写作TokyoFukagawaSagacho,即东京深川佐贺。又,1945年美国战争部战略服务处(Ues。artmees。OfficeicServices)出版的《日本内务手册:各县研究》(CivilaffairsHandbook,Japaudies)第4卷,倒是有他的信息:IWASAKI,Seiichiro:dir。,ToyokuityCo。,IwasakiSeiichiStore,YurinLifeIns。Co。又注明他生于1896年;庆应义塾1918年法学毕业;哈佛大学学习。看来他名下的公司还不少,这可能也是他被收入美国战争部出版的手册的原因。1970年《哈佛校友名录》注明他住在镰仓材木座乱桥1266号,可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避战火搬到镰仓。岩崎清七商店成立于1889年,现仍在营业,其网址为:http:asaki。jpiml。

[49]三田商业研究会编:《庆应义塾出身名流列传》,33~34页,东京,实业之世界社,1909。

[50]见Theay22,1920,“JoslynAwarded$6000”;TheEveningReay26,192raduates'Magazine,Vol。29,ember,1920,p。176。二等奖得主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HowardB。Wilson,奖金3000美金;三等奖得主是密歇根大学学生W。P。Smith,奖金1000美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