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参考文献(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李广良:《心识的力量: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李海帆:《为何称第雄论文》,载《读书》,2003,第1期,47页。

李红岩:《中国近代史学中的德国资源》,载《白云论坛》第1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李良明、张洪运、申富强编:《韦卓民年谱》,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李庆:《日本汉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004。

李庆新﹕《陈寅恪先生与佛学》,见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378~406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李四龙:《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李向平:《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李雪涛:《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此心安处即吾乡:德国汉学家傅吾康在中国的十三年(1937—1950)》,载《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别册第4号(2009),63~106页。

——《耳闻、目见、足践——福兰阁的东亚旅行日记散论》,载《文景》,2010,10月号,56~61页。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汉学家福兰阁的东亚旅行日记》(上、下),载《读书》,2010,7月、8月号,105~111页、100~107页。

——《作为德国汉学家的白乐日》,见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12集,360~367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不做一只不舞之鹤——有关胡适获普鲁士科学院通讯院士的几份史料》,载《万象》,2011,第5期,36~55页。李怡:《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第6期,150~164页。

李玉梅:《陈寅恪之史学》,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8。

李元平:《俞大维传》,台中,台湾日报社,1992。

李约瑟、李大斐编著,余廷明、滕巧云、唐道华等译:《李约瑟游记》,李约瑟研究著译书系,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连清吉:《日本京都中国学与东亚文化》,台北,学生书局,2010。

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台北,中华书局,1978。

梁实秋:《影响我的几本书》,陈子善编:《梁实秋文学回忆录》,20~21页,长沙,岳麓书社,1989。

シルワ゛ンレヴィ著,山田龙城訳:《仏教人文主义》,东京,大雄阁,1928。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刘成有:《论20世纪中国佛学对科学主义思潮的回应》,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第4期,99~105页。

——《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第5期,188~202页。

刘后滨、张耐冬:《陈寅恪的士大夫情结与学术取向》,载《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351~369页。

刘家锋:《晚清来华传教士与穆斯林的相遇与对话》,载《世界宗教研究》,2009,第1期,108~111页。

刘健明:《论陈寅恪先生的比较方法》,见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秘书组编:《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225~244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刘晓春:《从维柯、卢梭到荷尔德——民俗学浪漫主义的根源》,载《民俗研究》,2007,第3期,41~67页。

刘悦迪:《美学的传入与本土创建的历史》,载《文艺研究》,2006,第2期,13~19页。

——《中国二三十年代审美主义思潮论》,载《思想战线》,2001,第6期,55~58页。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

陆健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陆扬:《西方唐史研究概观》,见张海惠、薛昭慧、蒋树勇编:《北美中国学:研究概述与文献资源》,83~110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

吕效祖主编:《吴宓诗及其诗话》,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上海,中研院史语所专刊,1933。

罗钢:《历史汇流中的抉择——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家与西方文学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末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