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第2页)
PAAAS=ProeriAcademyofArtsandSces《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刊》
PBA=ProgsoftheBritishAcademy《英国学术院院刊》
PEW=PhilosophyEasta《东西方哲学》
PNAS=Pro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esoftheUesofAmerica《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RESS=Revueeuropéennedesscessociales《欧洲社会科学学刊》
&udiesiralaAsianReligions《中亚与东亚宗教研究》
SLM=Schaumburg-LippischeMitteilungen《绍姆堡-利珀通讯》
TP=T’oungPao《通报》
ZDMG=ZeitsderDeutsMenl?ndisGesellschaft《德国东方学会会刊》
一、中、日文文献
巴斯蒂(Mariaid-Bergère):《梁启超与宗教问题》,张广达译,《东方学报》卷70,323~379页,1998。
白璧德:《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张沛、张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卞僧慧编:《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北京,中华书局,2011。
曹伯言编:《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蔡鸿生:《仰望陈寅恪》,北京,中华书局,2004。
陈兵:《中国20世纪佛学研究的成果》,载《宗教学研究》,1999,第4期。
陈兵、邓子美:《20世纪中国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陈高佣:《中国文化问题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992年上海书店影印民国丛书第四编39。
陈怀宇:《论韩愈反佛》,载《唐研究》,第七卷,39~53页,2001。
——《白璧德之佛学及其对中国学者的影响》,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5期,31~47页。
——《陈寅恪与赫尔德——以了解之同情为中心》,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3期,20~32页。
——《文献主义与民族主义:近代佛学视野中的陈寅恪》,载《新哲学》,第七辑,2007,216~237页。
——《赫尔德与中国近代美学》,载《现代哲学》,2008,第4期,77~85页。——《近代中国自由观念的变迁:以陈寅恪为例》,见陈俊伟、樊美筠、谢文郁编:《自由面面观》,79~10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国民性》,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第5期,54~65页。
——《从陈寅恪论钢和泰的一封信谈起》,载《书城》,2009,第6期,13~18页。
——《佛教、佛学、佛法:中国佛教与现代性》,载万俊人主编:《清华哲学年鉴2008》,164~210页,2009。
——《陈寅恪著述中的西典》,载《书城》,2009,9月号,29~34页。
——《东方学之目录学之前传》,载《文景》,2011,6月号。
——《近代传教士论中国宗教:以慕维廉〈五教通考〉为中心》,世界宗教关系史文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944年陈寅恪获选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始末》,载《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2年2月26日。
——《1947年陈寅恪获选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始末》,载《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2年6月17日。
——《陈寅恪留学哈佛史事钩沉及其相关问题》,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第5期,20~36页。
——《陈寅恪与德国的早期学术联系新证》,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编,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2012,第5期,135~148页。
——与严平合撰,《1919年哈佛中日留学生之比较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第4期,150~170页。
陈继东:《清末仏教の研究:杨文会を中心として》,东京,山喜房佛书林,2003。
陈俊启:《吴宓与新文化运动》,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6期,44~89页,2007。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陈美延编:《陈寅恪先生遗墨》,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陈铨:《中德文学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992年上海书店民国丛书影印本。
陈弱水:《一九四九年前的陈寅恪——学术渊源与治学大要》,载《当代》133,18~29页,台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