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第3页)
[59]他列举的其他英文参考书包括Apllo的艺术史(伊文思),Griggs,PhilofArts,B。Croce,ArtsasExpression,CotlehielFaure,HistoryofArts,Parker,Aesthetics,ater,Renaisoanel,JohnRuskin,StoneinVenia,PallGsell,ARodin(罗丹之谈话)。这个书目颇让人疑惑,不知是否出自宗白华,错讹较多。第一本书可能是阿波罗(Apollo)的艺术史之误,而伊文思可能是作者。Apollo的艺术史并非是书名,而Apollo是指当时艺术运动社创办的Apollo半月刊,即国立艺术院半月刊。而此处的伊文思可能是英国考古学家ArthurJohnEvans爵士(1851—1941),他从1900年开始在希腊克里特岛发掘古代克里特文明遗址。第二本书应该是格里各斯(EdwardHs,1868—1951)的ThePhilosophyofArt:TheMeaniionsofSculpture,PairyandMusi-on-Hudson,N。Y。:OrchardHillPress,1913初版,1918年重印)。第三位作者是意大利学者克罗齐(BeoCroce,1866—1952),但他的书应该是1902年出版的《美学》(Estetieszadell'espressioierale:I。Teoria。II。Storia,Milano:R。Sandron,1902),1909年由伦敦麦克米兰公司出版了恩斯里(DouglasAinslie)翻译的英译本(AestheticsasSceofExpressionandGeneralLinguistic)。第四位作者也有误,应该是法国学者爱里霍(JacquesélieFaure,1873—1937,现在常译成福尔或富尔)。爱里霍的书原文名为Histoiredel’Art,1909—1921年间共出版五卷,1937年才由ach译成英文。1918年林文铮在国立艺术院半月刊Apollo第5期发表《读了爱里霍élieFaure之后》一文,介绍该法国学者。爱里霍1931年曾来中国,见过徐志摩、梁思成等人,见徐志摩《爱眉小札·书信》记1931年10月10日徐志摩至陆小曼的书信,由此信可知10月8日袁同礼、温源宁、徐志摩、梁思成等人在北平图书馆宴请爱里霍。次日爱里霍在北平中法大学演讲《世界艺术的演进》,翻译者曾觉之,见《中法大学月刊》,第一卷第1期。第五位作者Pater在宗白华1938年7月24日发表于《时事新报·学灯》的文章《技术与艺术——在复旦大学文史地学会上的演讲》中被称作派脱,即ater(1839—1894)。而Pater是牛津学者,并没有出版任何名为Renaisoanel的书。他固然以研究文艺复兴为主业,他的著作名为《文艺复兴史研究》(StudiesioryoftheRenaissance),刊于1873年。此书中有一部分研究温克尔曼。1877年此书在去掉备受争议的结尾部分,以《文艺复兴:艺术与诗歌研究》(TheReudiesinArtary)为题重印。1888年又加上结论部分,重新出版。《宗白华全集》中提到的书可能指这部。罗斯金(JohnRuskin,1819—1900)是出身牛津的英国学者,《宗白华全集》中所印他的书名也有误,应作TheStonesofVenice,是一部1851—1853年完成的三卷本大著。最后一部应该是PaulGsell的《罗丹论艺术》(Rsell编辑的法文作品:L’art(Paris,B。Grasset,1911)。宗白华约完成于1946—1948年但未发表的手稿《张彦远及其〈历代名画记〉》中起始部分即将Pater、Ruskin、Win等人并提,并将张彦远视为他们一类的作者;见《宗白华全集》卷二,445页。
[60]李长之研究见张蕴艳:《李长之学术——心路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其他还可参考于天池、李书:《李长之的书评及其理论和风格》,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第3期,137~143页。
[61]温克尔曼的最新传记见WolfgangvonWangenheim,Derverworfeein:WinsLeben(Matthes&SeitzBerlin,2005)。
[62]李长之:《迎中国的文艺复兴》,1944年重庆初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再版,1992年上海书店影印版。
[63]李长之:《德国的古典精神》,东方书社,1943年初版,1992年上海书店影印(民国丛书,第四编,56),5页。
[64]作者还撰有《介绍“五十年来的德国学术”》,完成于民国二十六年,刊载《中央日报》三零二期,又载同年《国闻周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新二四一号。
[65]1805年歌德在图宾根发表了《温克尔曼及其世纪》(WinundseinJahrhu:inBriefenundAufs?tzen,Tübingen,1805)一文纪念温克尔曼;有关同时代德国学者对温克尔曼的评介,见HenryC。Harfield,Winaics,1755-1781。APreludetotheClassiewY'sPress,1943。此书出版在李长之《德国的古典精神》刊出之后,李当时没法看到。
[66]中文学界对温克尔曼的详细介绍见周博200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的硕士论文《温克尔曼的艺术史学思想研究》。另外还有邵大箴译:《论古代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67]李长之:《德国的古典精神》,11~12页,上海,上海书店影印版,1992。
[68]有关研究见élisabethDécultot,JohannJoa。Enquêtesurlageoiredel’art,Paris:PressesUairesdeFrance,2000,以及德文版WolfgangvonWangenheimundMathiasReersuzuWinkelmaeragzurGenealeschichteim18。Jahrhu,RuhpFranzPhilippRutzes,FleshandtheIdeal:WinkelmannandtheinsofArtHistory,NewHavenandLondon:YaleUyPress,2000;EstherSophiaSünderhauf,GriesudKulturkritik。DiedeutscheRezeptionvonWinsAntikenideal1840-1945,Berlin:Akademie-Verlag,2004。对温克尔曼罗马通信的研究见MartinDisselkamp,DieStadtderGelehrten。StudienzuJohannJoasBriefenausRom(M。bg。,1993)。关于温克尔曼对希腊文学的研究见SusanneKenzuWiudieikengrieLiteratur,Ruhpolding:VerlagFranzPhilippRutzen,2005。
[69]李长之:《德国的古典精神》,14页。
[70]李长之:《德国的古典精神》,20~21页。
[71]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168页。
[72]宗白华也在1933年1月发表于《新中华》创刊号的《哲学与艺术——希腊大哲学家的艺术理论》一文中再次提到温克尔曼,则使用了温克尔曼的写法,并给出了原文;见《宗白华全集》,卷二,62页。
[73]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卷二,456~457页。463~464页则有关于两书对艺术史进行分期的比较。
[74]李长之:《德国的古典精神》,45页。
[75]WilhelmDilthey,DieGeistigeWelt:EiungindiePhilosophiedesLebens,Stuttgart:B。G。Teubner,1957,pp。326-27。
[76]李长之:《德国的古典精神》,134页。据他自己注明,该文于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八日改译。
[77]李长之:《德国的古典精神》,185页。
[78]见李长之:《迎中国的文艺复兴》,112页,1946。
[79]见李长之:《迎中国的文艺复兴》,6页。
[80]上海,商务印书馆,1903。见埃尔兰根大学《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语库》。公法,仅通译做国际法;公法一词的翻译最早来自丁韪良(。Martin,1827—1916)1864年对惠顿(Heon,1785—1848)《万国公法》(ElementsofIionalLaw)的翻译。
[81]另一个是席勒之后伟大的剧作家克莱斯特(BerndHeinrichWilhelmvo,1777—1811),出身旧式普鲁士家庭,十五岁即因家族的传统而加入波茨坦军团。后来回到柏林以写作知名。曾游历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地,一生生活动**不安。有关研究见Aeken,HeinriKleist:eierreübingen:Niemeyer,2004。
[82]SamuelD。Stirk,ThePrussianSpirit:ASurveyofGermaureandPolitics,1914-1940,London:Faberaed,1941,p。25。
[83]SamuelD。Stirk,ThePrussianSpirit:ASurveyofGermaureandPolitics,1914-1940,London:Faberaed,1941,222页。
[84]有些译名参见本书第八章。
[85]偶尔也有例外,如李长之曾1929年1月19日所写《思想建设上:论思想上的错误》一文引用了王国维的《静庵文集》,见《迎中国的文艺复兴》,125页;并在1929年4月1日所写《伯拉图对话集的汉译》中提到王国维的《静庵文集》,见《迎中国的文艺复兴》,92页;后者写于民国18年,却在篇首引用了民国22及23年两部伯拉图著作的汉译,可能是收入《迎中国的文艺复兴》时加入。
[86]古留加著、侯鸿勋译:《赫尔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卡岑巴赫著、任力译:《赫尔德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此书即JohannGottfriedHerderizeugnissenundBilddokumenten,1999年由Reinbeck:Rowohlt出了第七版。最好的赫尔德传记是RudolfHaym,Herder:naemLebenundseinenWerkener,1880-1885。Berlin:Aufbau-Verlag,1958重印本;其次是RobertThomasClark,Herder:hislifeandthought,Berkeley:UyofiaPress,1955;其他传记还有WulfKoepke,JohannGottfriedHerder,Boston:Twayne,1987;MichaelZaremba,JohannGottfriedHerder:PredigerderHumanit?t,K?ln:B?hlau,2002;关于赫尔德人生片断的论著包括:WilhelmDobbek,JohannGottfriedHerdersJugeinMenundK?nigsberg,1744-1764,Würzburg:H,1961;MargotWestlinning,“DerjungeHerderinK?nigsberg,”inK?nigsbergundRiga,ed。Heiübingen1995,pp。69-85;WilhelmDobbek,“JohannGottfriedHerderinBückeburg1771bis1776,”SLM,Vol。20(1969),pp。37-56;CordulaHaux,'EineempfindsameLiebe':DerBrautbriefwechselzwiseFladJohannGottfriedHerder,Uhesis。Bielefeld1988;TinoMarkworth,“ZurSelbstdarstellungHerdersienBückeburgerJahren,”inBückeburgerGespr?cheüberJohannGottfriedHerder1988,ed。BrigittePosteln:B?sendahl,1989,pp。81-97;ChristophFasel,“Dersp?teHerderimklassisWeimar,”inHerbergee。JahrbuchfürdeutscheKirgeschichte19(1995),pp。145-163。
[87]周作人对于民俗学的兴趣引发了他对赫尔德的重视,他也因此十分重视民歌并发起了中国民歌的收集,以期保存中国国民的心声。参见本书第十章。
[88]英文译作nationalspirit,如迈涅克对赫尔德有关民族精神的解释见Friedrie:TheRiseofaoricalOutlook,p。336,pp。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