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近代中国佛教界对文化论争的认识03(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70]东初:《建设中国文化的道路》,《海潮音》,第17卷第2号,1936年2月,第22—23页。

[71]东初:《建设中国文化的道路》,《海潮音》,第17卷第2号,1936年2月,第23页。

[72]《海潮音》,第3卷第1期,1922年1月,《言论》第4—7页。

[73]《宣扬东方文化的动机》(录自檀香山《自由时报》),第1年第10、11、12期合刊,1924年12月,《纪闻》第6—7页。《宣扬东方文化的动机(续第1年第12期)》,《佛音》,第2卷第2期,1925年3月,《纪闻》第5—6页。

[74]杨棣棠:《20世纪文化之大潮流当以佛法为归宿论》,《海潮音》,第5卷第2期,1924年2月,《理论》第44—46页。

[76]《太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77]大圆:《东方文化与佛学》,《海潮音》,第16卷第5号,1935年5月,第16—23页。

[78]唐大圆:《我之内外学观》,《东方文化》,第2期,1926年,第20—23页。

[79]《海潮音》,第11卷第2期,1930年2月,《法界通讯》第29页。

[80]《太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81]显亮:《佛法与科学之关系》,《佛化新青年》,第1卷第6期,1923年6月,第1—4页。

[82]《海潮音》,第9卷第9期,1928年9月,《佛教史料》第3—7页。

[83]太虚:《中国佛学会宣言》,《海潮音》,第11卷第3期,1930年3月,《佛教史料》第8—12页。

[84]《太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85]茗山:《读〈僧伽与政治〉》,《觉群周报》,第1卷第10期,1946年,第19页。

[86]印顺:《太虚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103页。

[87]《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230页。

[88]《海潮音文库》,第一编《佛学通论十一·政治》,上海佛学书局1930年版,第108—110页。

[89]A。F。Wright,Buddhismiory,p。110-111。

[90]太虚:《佛学在今后人世之意义》,《海潮音》,第11卷第4期,1930年4月,第5—9页。

[91]太虚:《提供谈文化建设者几条佛学》,《海潮音》,第16卷第5号,1935年5月,第619—625页。

[92]太虚:《提供谈文化建设者几条佛学》,《海潮音》,第16卷第5号,1935年5月,第623—624页。

[93]寂公:《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海潮音》,第16卷第2号,1935年2月,第323—325页。

[94]温光熹:《佛学与未来世界新文化之展望》,《海潮音》,第13卷第9期,1932年9月,第30页。

[95]温光熹:《佛学与未来世界新文化之展望》,《海潮音》,第13卷第9期,1932年9月,第39页。

[96]慧明:《心地法门》,福建莆田广化寺印行(无日期),第86—87页。

[97]太虚:《怎样建设现代中国的文化》,《海潮音》,第16卷第7号,1935年7月,第883—892页。

[98]《太虚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99]法舫:《十五年来本刊之贡献》,《海潮音》,第16卷第1号,1935年1月,第27页。

[100]以上所引均见太虚:《佛教徒应参预中国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设——三十二年在汉藏教理院讲》,《觉群周报》,第1卷第16、17期合刊,1946年11月4日,第1—2页。

[101]福善:《提供中国及世界新文化建设的意见》,《觉群周报》,第1卷第16、17期合刊,1946年11月4日,第4—5页。

[103]光文:《新文化建设(四)》,《觉群周报》,8月号(周年纪念专号),1947年8月,第6—7页。

[104]有关西方宗教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参见[英]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荷兰]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钱福庭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美]罗德尼·斯达克:《理性的胜利——基督教与西方文明》,管欣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5]巨赞:《论目前文化之趋势》,《海潮音》,第28卷第10期,1947年10月,第4—5页。另见朱哲主编:《巨赞法师全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238页。

[106]参见[日]末木刚博:《东方合理思想》,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