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基督教与道家文化的交会 以林语堂为例(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8]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97页。

[19]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36页。

[20]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44页。

[21]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38页。有关圣约翰大学教育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参见何建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中国文化教育》,章开沅等主编:《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6—67页。

[22]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47页。

[23]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48—161页。

[24]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96—197页。

[25]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30页。

[26]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98页。

[27]林语堂:《精查清点》,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22页。

[28]林语堂:《关于〈京华烟云〉——给郁达夫的信》,林语堂《京华烟云》,郁飞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785页。

[29]林语堂:《京华烟云》,第十二章《北京城人间福地富贵家神仙生活》。

[30]林语堂:《京华烟云》,第十二章《北京城人间福地富贵家神仙生活》。

[31]林语堂:《论幽默》,《幽默人生》,第3—7页。

[32]林语堂:《关于〈生活的艺术〉》,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250—252页。

[33]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38页。

[34]林语堂:《关于〈苏东坡传〉》,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256—259页。

[35]林语堂:《我的信仰》,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87—194页。

[36]林语堂有关儒家与道家在中国文化精神中之地位与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参见林语堂:《吾国吾民》(《林语堂文集》第八卷《吾国吾民·八十自叙》,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和《圣哲的智慧》(此书包括《孔子的智慧》与《老子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书。

[38]林太乙:《林语堂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39]关于林语堂重新回到基督信仰的时间问题,本文采用原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林语堂多年的知交蒋复琮先生在庆祝林语堂八十大寿之祝词中的说法:1958年。当时林语堂在场。林语堂次女林太乙后来在《林语堂传》中引用了蒋氏的这篇祝词。见林太乙:《林语堂传》,第284—286页。

[40]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96页。

[41]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98页。

[42]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98页。

[43]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99页。

[44]在《信仰之旅》中,林语堂高度评价中国宗教的宽容精神,如他说:“中国宗教是不排除异己的,这和基督教不同。”见林语堂:《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胡簪云译,(台北)道声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45]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文集》第八卷,第43—49页。

[46]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文集》第八卷,第122页。

[47]林语堂:《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第114页。

[48]林语堂:《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第111—112页。

[49]林语堂:《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第128—130页。

[50]林语堂:《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第133—151页。

[51]林语堂:《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第152页。

[52]林语堂:《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第152页。

[53]林语堂:《我的信仰》,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94—196页。

[54]林语堂:《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第240—245页。

[55]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第130页。

[56]潘尼卡(RaimonPanikkar):《宗教内对话》,王志成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57]林语堂:《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第195页。

[58]关于“异教徒”,林语堂有过专门的解释,他说:“因为这种宗教信仰的混乱及教会的分门别派,我曾一度努力渡过可咒诅的地狱之火的西拉险滩及法利赛党的女妖,而自称为异教徒。我站在理性主义及人文主义的立场,想到各宗教互相投掷在别人头上的形容词,我相信‘异教徒’一词可避免信徒们的非难。因为很奇妙,异教徒一词在英文习惯上不能应用在基督教、犹太教,及回教等大宗教之上。”见林语堂:《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第193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