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基督教观(第3页)
有学者指出:
从民国六年左右到1921年,宗教开始受到思想界的深切关注和热烈讨论,这一段时期被认为是宗教思潮的黄金时期,因为人们以非常理智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宗教。《新青年》在这一点也非常理智。虽然以“科学”为合理性标准的《新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对“宗教”大都持比较消极的态度,甚至有人把“宗教”看成是“愚昧无知”“非理智的信仰”和“压抑人性”的东西。但他们大都能以心平气和的方式,客观地讲述所持观念的理由。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从历史演变过程,说明了宗教将会被美育取代的可能。陈独秀的《科学与基督教》《基督教与中国人》,把基督教的许多神话看成是非科学的产物,因而应该加以摈弃。但他对基督教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信条、对耶稣的人格做出了相当的肯定。这显然是理性地对待基督教,而不是对它作简单地全面否定。但令人遗憾的是,包括《新青年》在内的对宗教的这种理性化讨论,并没有持续下来。1922年,中国社会里发生了“基督教运动”与“反基督教运动”,对立的双方心情激昂,互不容忍,诉诸“宣言”“通电”,充斥着情绪化的攻击。理性讨论宗教被打断了。[34]
这一分析其实是相当中肯的。有的学者简单地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将西方文化简化为科学主义,从而将宗教精神摒除在外”[35],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1922年“理性讨论宗教打断了”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除了一部分基督教徒知识分子,绝大多数还是继承了五四时期的宗教文化观的。不用说自由派的领军人物胡适始终坚守自己的思想原则,后来势力越来越大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们,在宗教观上甚至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表现得更加激进,在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思想影响下,基督教被界定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这是20世纪的中国基督徒们长期面临的主要挑战。
[1]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独秀文存》,第3页。
[2]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32—33页。
[3]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独秀文存》,第8页。
[4]在基督教青年会方面,有学者指出:“1896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创始人穆德来华,‘他使中国学生确实知道假如世界基督教学生团契的利益……他来华旅行的结果,增加了新的学校青年会’。在他的倡导下,基督教青年会注重通过出版书刊来影响、教育青年学生。1903年谢洪赉加入青年会,该会的青年文字工作开始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他在1916年去世之前,‘所编成之书籍达七十余种,靡不以针对当代青年的需要为目标’。他的文字工作备受后人推崇,其‘以文字抓住青年知识分子……实为改造中国社会,促成中国现代化之基本坦途’。《学生青年报》即由谢洪赉独立编辑。另外,谢氏还邀请他在中西书院的同事范皕海到书报部主编《进步》。1917年谢氏去世后一年,《学生青年报》与《进步》合并为《青年进步》杂志,成为青年会的代表刊物。基督教青年会将青年工作作为他们的工作重点,他们希望通过这一努力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中国兴办新式学校,造就出具有现代眼光并得到新式训练的青年,他们的人数日有增加……这些新式学校的毕业生中,发现有许多新的社会机关需要他们去服务,主要的如铁路、洋行、电报、学校等都是,为要联合一班新青年来组织团契,和实现共同的理想。’很明确,基督教青年会是想通过影响中国青年,来影响中国社会。”见吕明涛:《〈青年〉杂志与〈青年杂志〉》,blog。westblog_u2871p43065。html。
[6]汪叔潜:《新旧问题》,《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7]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第4卷第2号,1918年2月15日。《陈独秀著作选》,第123页。
[8]陈独秀:《人生真义》,《新青年》,第4卷第2号,《独秀文存》,第124页。
[9]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1915年10月15日。《独秀文存》,第17页。
[10]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1915年10月15日。《独秀文存》,第20页。
[11]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第442—443页。
[12]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5月1日。《独秀文存》,第92页。
[13]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第7卷第3号,1921年7月1日。《独秀文存》,第278页。
[14]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第7卷第3号。《独秀文存》,第279页。
[15]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第7卷第3号。《独秀文存》,第279—280页。
[16]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第7卷第3号。《独秀文存》,第280页。
[17]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第7卷第3号。《独秀文存》,第280—281页。
[18]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第7卷第3号。《独秀文存》,第282页。
[19]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第7卷第3号。《独秀文存》,第282—283页。
[20]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第7卷第3号。《独秀文存》,第283页。
[21]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第7卷第3号。《独秀文存》,第286页。
[22]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第7卷第3号。《独秀文存》,第287页。
[23]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第7卷第3号。《独秀文存》,第287页。
[24]林治平主编:《近代中国与基督教论文集》,财团法人基督教宇宙光传播中心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页。
[25]胡适:《四十自述》,《胡适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26]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4卷第6号,1918年6月15日。葛懋春、李兴芝编辑:《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0—161页。
[27]胡适:《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第6卷第2号,1919年2月15日。葛懋春、李兴芝编辑:《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第173—174页。
[29]胡适:《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胡适全集》第9卷,第172页。
[30]胡适:《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胡适全集》第9卷,第178页。
[31]胡适:《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胡适全集》第9卷,第178页。
[32]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10月15日。
[33]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34]王中江、范淑娅:《永不尘封的〈新青年〉》,。et。tiy_partyyaya_jya_j_053。htm。
[35]黄岭峻:《抗战前后:民族意识的强化与返本开新的困顿——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研究之四》,。pkuer。datadetail。php?id=9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