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佛教文化教育的确立 以武昌佛学院为例02(第3页)
[8]《般若波罗密多会演说》,《杨仁山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
[9]《佛学研究会小引》,《杨仁山集》,第14页。
[10]参见《东方杂志》第2卷第7期,1905年8月《各省教务汇志》。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全宗号1001,卷号5369。
[11]太虚:《议佛教办学法》,《海潮音文库》第一编《佛学通论十·教育学》,上海佛学书局1930年版,第13—14页。
[12]《论提倡佛教》,《东方杂志》第2卷第7期,1905年8月。
[13]《各省教务汇志》,《东方杂志》,第2卷第7期。1905年8月。
[14]参见黄夏年:《与达摩波罗复兴佛教观比较》,《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
[15]《杨仁山集》,第208页。
[16]《杨仁山集》,第212页。
[17]《杨仁山集》,第176—177页。
[18]王亨彦辑:《普陀洛迦新志》卷七,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第467—468页。
[19]《东方杂志》,第4卷第9期,1907年10月,第22页。
[20]太虚:《议佛教办学法》,《海潮音文库》第一编《佛学通论十·教育学》,上海佛学书局1930年版,第14页。
[21]《八指头陀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370页。
[22]太虚:《议佛教办学法》,《海潮音文库》第一编《佛学通论十·教育学》,第13—14页。
[23]参见江灿腾:《太虚法师前传》,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61—72页。
[24]黄夏年主编:《太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9页。
[25]江灿腾:《太虚法师前传》,第93页。
[26]太虚:《议佛教办学法》,《海潮音文库》第一编《佛学通论十·教育学》,第13—14页
[27]黄夏年主编:《太虚集》,第416页。
[28]太虚:《觉社宣言》,《海潮音》,第1卷第1期(创刊号),1920年3月,第7页。
[29]太虚:《太虚宣言》,《海潮音》,第1卷第1期(创刊号),1920年3月,第15页。
[30]太虚:《太虚宣言》,《海潮音》,第1卷第1期(创刊号),1920年3月,第15页。
[31]《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32]《海潮音》,第1年第1期(创刊号),1920年3月,《商论》第7页。
[33]转引自印顺:《太虚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34]《中国哲学》,第六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311页。
[35]《中国哲学》,第六辑,第324页。
[36]《太虚集》,第417页。
[37]《太虚集》,第418页。
[38]转引自江灿腾:《太虚法师前传》,第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