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八节 补充 有关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的理论在文化科学领域之中的几种运用(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2]在这里,“社会关系”这个术语是在韦伯所使用的、含混不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到了后面,亦即在本书的第三十一节,我们将对它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

[23]有关对移情理论的批判,参见舍勒:《同情的本质和形式》(WesenundFormehie),第277页及以下部分。

[24]参见本书后面的第四章,第三十三节。

[25]参见胡塞尔:《逻辑研究》(Logistersu),第Ⅱ卷,第31页。

[26]参见胡塞尔:《逻辑研究》(Logistersu),第Ⅱ卷,第31页。

[27]参见本书前面的第三节。

[28]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等到我们在第三十七节之中分析“同时代人的世界”的时候,才能进行更加适当的讨论。

[29]参见胡塞尔:《逻辑研究》(Logistersu),第Ⅱ卷,第i节,第25-31页;也可以参见本书前面的第三节。

[30]参见胡塞尔:《逻辑研究》(Logistersu)之中的“第六研究”。

[31]参见胡塞尔:《逻辑研究》(Logistersu),第Ⅱ卷,第ii节,第55页。

[32]实际上,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是一种把另外的两种对象联系起来的元图式。这是与费里克斯·考夫曼(FelixKaufmann)所谓“发挥协同作用的图式”相对应的[参见其《数学中的无限及其消除》(DasUnendliderMathematikundseineAussg),LeipzigundWien,1930年版,第42页]。

[33]我们在这里的这种用法与胡塞尔在其《逻辑研究》“第一研究”和“第六研究”之中的用法有所不同。

[34]因此,我不可能承认汉斯·弗赖尔对一种行动的观相术侧面与其在物质世界之中的具体化过程的区分[参见其《论客观精神》(TheoriedesobjeGeists),Leipzig,1923年版,第29页及以下部分],是一种具有根本性重要意义的区分。

[35]转引自福斯勒(Vossler):《语言中的精神和文化》(GeistundKulturinderSprache),Heidelberg,1925年版,第115页。

[36]参见本书前面的第十四节。

[37]参见本书前面的第六节。

[38]参见胡塞尔:《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FormaleualeLogik),第167页;也可以参见本书前面的第十四节。

[39]参见本书前面的第五节,43页。

[40]实际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理解这种客观意义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完全实现的理想,因为后者的意思是说,解释者应当通过运用各种理性概念,对存在于指号的客观意义之中的这种主观和偶然的成分做出最清晰的说明。只要所有各种偶然和主观的意义都按照它们的具体情况而得到了恰当的说明,那么,把它们包含在其中的语言就是“精确的”。

[41]雅斯贝尔斯是第一个注意到这个概念在歌德的世界观之中所具有的关键性重要意义的;参见其《世界观心理学》(PsychologiederWeltansg),Berlin,1925年,第三版。

[42]参见库尔提乌斯(Curtius):《论法国》(Fratgart,1930年版,第Ⅰ卷,第2页及以下部分。

[43]参见福斯勒(Vossler):《语言中的精神和文化》(GeistundKulturinderSprache),第117页。

[44]参见本书前面的第九节,91页。

[45]我们在前面曾经指出,在这些情况下,对应当加以回答的问题的选择实际上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参见本书前面的第十六节,126页;以及第十八节,142页。

[46]即德语中的Zeug;这是海德格尔曾经使用过的一个术语,他用它来表示外部世界的那些“随手可用”的对象,参见其《存在与时间》(Sei),第102页。

[47]这里的“交易经济学”即指经济学中的交换理论;这个最初由惠特利(即RichardWhately,1787-1863年,英国著名修辞学家、逻辑学家、经济学家和神学家;主要著作有《修辞学要素》、《逻辑学要素》、《政治经济学引论》等。——中译者注)创造的术语,曾经在许茨经常提到的、路德维希·冯·米泽斯(LudwigvonMises,1881-1973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奥地利经济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人类行为》《货币和信用理论》《民族、国家和经济》《社会主义》《人类行动》《经济学的终极基础》等。——中译者注)经济学思想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参见米泽斯的《人类行动》(HumanAewHaven,1966年版,尤其是其中的第Ⅳ部分。在米泽斯看来,交易经济学是有关——被当作从其心理学环境和历史学环境之中抽象出来的对象来考虑的——行动的纯粹先验理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个关节点上,米泽斯的概念作为一个例子是非常有用的。——英译者注

[48]有关对这种“个人”概念的进一步分析,参见我们在本书后面的第三十九节之中对同时代人的世界所具有的匿名性的讨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