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基本规律(第2页)
3。认知相互作用论的语言获得模式
认知相互作用论的语言获得模式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儿童的成长进行悉心的观察,他得出了许多关于儿童成长的结论。关于儿童的语言获得,他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来源于人类的遗传结构和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行为。他指出,语言是表达意图或意义,受规则制约的符号表征系统,而语言产生于人类的认知成熟,是人类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作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语言决定于人的思维。在感觉运动阶段,思维的进步是语言发展所必需的,而在前运算阶段,认知能力的持续增长又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语言是随着人整体的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总之,是主体与环境之间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使儿童获得了语言。
认知相互作用论的语言获得模式肯定主客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语言获得的决定意义,从而避免了先天决定论与后天环境决定论的片面性,但该模式过于强调认知对于语言的决定作用,忽视了语言发展的独特性与相对独立性,与一些儿童语言事实的发展不相符合。
上述三种观点是对于儿童语言获得模式最具影响的解释,但由于语言本身的复杂性,至今尚且没有哪一家完全透彻地解释儿童的语言获得原理,这依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幼儿语言教育的基本理念
科学的教育首先是教育思想与理念的科学,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科学化的基础。幼儿语言教育的理念是否科学与合理直接影响着幼儿语言学习的效果。以下我们简要介绍目前流行的儿童语言教育理念,意在引导大家形成正确的幼儿语言教育基本理念。
1。完整语言教育观
完整语言教育观是近年来在西方语言教育中极力倡导的一种语言教育观念,它以完整语言(WholeLanguage)理论为依据。它基于语言是工具性与对象性的统一的观点,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和学习,语言不仅是儿童交际与学习的工具,同时又是儿童学习的特殊对象。所以在语言教育中,应该特别强调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完整和幼儿语言教育内容的完整。同时,既然语言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统一、生活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统一,那么幼儿的语言学习就要适应语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仅要学习口头语言和生活语言,还要学习书面语言与文字语言。只有在以幼儿为主体的具体的交流与互动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交流需要,激发幼儿的交流动机,语言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2。幼儿语言学习系统理论与幼儿语言教育整合观
儿童语言学习系统,是指儿童在获得和发展语言过程中所有发展要素的形成构造。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这个理论试图阐释儿童是怎样学习和发展语言的,他们的语言操作及语言获得包括了哪些方面。所谓整合教育观,是指把幼儿语言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充分关注幼儿语言获得与其认知、情感与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把幼儿成长中的诸多方面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儿童语言学习系统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悄然兴起,经过20余年的研究,已使人们对儿童的语言学习问题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理论的变迁亦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产生相应的作用,由此而出现的整合观念影响了当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走向。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路易斯·布伦特和玛格丽特·莱希在分析和综合儿童语言与其他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语言学习的三环学说: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是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布伦姆和莱希强调,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在语言形式、语言内容与语言运用三方面交互作用综合习得的状态下完成的。无论是儿童语言理解,或是语言表达,都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
布伦姆还提出,儿童语言内容的发展由几个方面的习得所组成:物体分类、物体自然关系准则和物体相互关系方式。可以说,儿童语言内容的发展取决于儿童知识与儿童生活内容的相互作用。儿童知识与生活内容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信息组合过程,在此之中,儿童有关物体事件关系的认识与概括便逐步形成,并在记忆中得到表征。
人们在布伦姆和莱希理论的影响下,开始普遍接受并以系统的观念看待儿童语言发展与语言学习。后来,卡洛·乌尔福克在布伦姆和莱希提出的三环学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四范畴学说,认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和发展涉及语言规则范畴、语言内容的认知范畴、语言操作范畴、语言交际环境范畴,这四个范畴相互联系。
3。语言学习与获得的活动教育观
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作为有意义的符号的系统,语言除了信息交流,还与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活动是一种由动机(其中体现着某种需要)所激励和指导的过程,即通过对周围现实的改造实现人的需要或目的的过程。幼儿处于生命的早期,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还很短,因而对于事物的理解还比较浅显,他们需要不断地顺应环境,在环境中形成经验,提高理解与把握外在事物的能力,而在性情上,他们往往比较好动,所以对于幼儿而言,活动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通过活动的方式为幼儿提供语言习得的条件和机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在语言学习的活动中,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一定非要围绕语言的学习和获得来进行,而是引导孩子把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表达作为活动中一个重要手段与方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该让幼儿在活动中成为主体,即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组织与合作。
基于以上的语言教育理念,幼儿的语言学习与获得可以通过谈话、讲述、文学活动和听说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其中自然也包括早期阅读和双语教育。这是两个时下还存在争议的问题,我们将在下面进行一些讨论。
四、早期阅读与双语教育
1。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是指学前期儿童的阅读。这里的阅读,并不仅仅指看书、识字,它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对于幼儿而言,图画、成人的语言都是他们重要的阅读材料;相反,文字倒居于比较次要的位置。儿童触摸书籍、听故事,都属于早期阅读的范畴。北京师范大学刘炎认为:婴幼儿凭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所有活动都是早期阅读。
通过早期阅读活动,孩子会逐渐把字的形、音、义结合起来,进而领悟词句结构和语言的神韵,引导他们实现对于文字的驾轻就熟。科学的评价标准应该是看孩子是否具有了阅读的核心能力,是否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如果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仅仅停留于识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那就舍本逐末了。早期阅读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帮助幼儿建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学前阶段是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在早期阅读过程中必须运用口语和调动自己的口语经验,这样就可以将书面语言信息与自己的口语经验对应起来,不仅在口语词汇和文字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的联系,而且能够明确二者的异同并且具体感知两个系统的特征。
二是提高幼儿对于书面语言的兴趣。书籍是书面语言的实际载体,在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可以大量接触书籍,书籍在生活中的频繁出现会使幼儿明白书籍和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以色列年人均阅读书籍64本,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以色列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视读书习惯的培养。据说,许多以色列的母亲会在孩子出生后,把涂了蜂蜜的书放在婴儿的旁边,当他们不经意间小手摸到书,再把手放到小嘴里的时候,会发现书是甜的。以色列的孩子就会这样慢慢地喜欢上读书,并把读书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早期阅读,可以扩大幼儿生活、学习的范围,丰富幼儿认识外部世界的手段,借助图画与文字符号实现的间接交流,使幼儿突破现实的限制,在阅读活动中创造一个心灵的世界。可见早期阅读对幼儿的认知、道德养成和情感态度都能够产生意义深远的促进作用。
早期阅读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儿童自主阅读的兴趣,因此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赏心悦目的书籍,创设宁静幽雅的阅读环境,开展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都是早期阅读的基本策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在早期阅读活动中,一些老师为了让幼儿尽早适应小学书写生活,过早地让幼儿大量练习写字,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方式。原因在于幼儿手臂的粗大动作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但精细动作要滞后得多,这样拔苗助长式的写字练习不仅有损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使幼儿产生对于文字书写的厌倦情绪。从根源上讲,这是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一种操作。所以,这个阶段的写字应该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了解,专家称为“前书写”是非常有道理的。
2。双语学习和双语教育
双语学习是指同一个人同时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目前对于双语教育,国内学前教育界存在诸多的争议,双方各执一词,这里有必要予以介绍和讨论。
学前儿童双语学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同时双语学习和延时双语学习。同时双语学习指儿童从出生之日起或在3岁前,第一语言尚未完全获得前,就处在一个双语环境中,同时接触、学习和使用并逐步获得两种语言的现象;延时双语学习是指儿童先学会一种语言,然后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现象。同时双语学习过程中,两套语言系统相互独立,较少出现相互干扰;延时双语学习中,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第一语言的某些技能往往起到一定的作用,有时起促进作用,有时产生干扰影响。
“双语教育”由英语专门术语“biliion”翻译而来,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广义的双语教育是在同一个教育机构中让学习者同时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主要教学语言是第一语言,但第二语言教学是由第二语言组织的。可见,双语教育是相对于单语教育而言的,它的重要特征是在双语教育的背景下,学习者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并且通过两种语言学习其他知识。
基于这样的理解,如果幼儿园仅仅是开设第二语言课,将第二语言作为一个科目而不是教学语言,就不能说这个幼儿园进行了双语教育,只有两种语言作为教育者的使用语言被适当地分配到儿童的各种活动之中,才算真正的双语教育。
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双语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如加拿大、美国、瑞士、德国和我国的香港、澳门等。其中,瑞士、新加坡、卢森堡、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还实施了“三语”教育甚至“四语”教育。这些国家和地区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为了培养双语人才或追求共同语言,而且大多源于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等社会和政治需要。而我国实施双语教学最直接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儿童的外语水平,满足国家、地方和儿童未来发展的需要。
从实施双语教育的背景看,外语教学质量低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仅仅依靠开设一门外语科目,绝大多数学生只能掌握有限的外语,很难达到精通外语的程度,而双语学习和双语教育可以解决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