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壬寅东渡(第2页)
避地又逢东道主(退学客三矢氏,相待至厚),凉秋初试故乡茶。
忧天才调虽无益,蹈海心期总未差。
莫道薰莸多异味,从来菅蒯附丝麻。
既和仰公复得四律展子
艰难回首问吾徒,落落风尘志岂孤。
出塞不逢苏武节,辞秦羞上李斯书。
催眠有术谁先觉,唾面能干我不如。
纵使蓬莱风景好,故乡吾亦爱吾庐。
要从十万试横磨,一著儒冠恨便多。
未信他乡难作客,常闻同室善操戈。
新交慷慨皆奇士,浊酒登临付醉歌。
遗恨吞吴真失策,受人穿鼻国如何。
虎斗龙争未有涯,同洲同种漫相依。
强权可握秦先帝,贵族无才宋自卑。
一局残棋嗟此日,环球公理语何时。
燕巢危幕原难久,风雨秋来知不知。
纷纷才士志朱颜,国事而今见一斑。
漫说闻鸡能起舞,翻疑倦鸟自飞还。
百年哀乐消排易,廿纪风潮抵御难。
自是金瓯同巩固,何人破碎此河山。
中秋夜舟中作展子
东去西还止十旬,莫将鸿雪话缘因。
茫茫沧海横流日,耿耿星河独夜辰。
学界渐除奴性尽,脑中赢得主权新。
恍然疑听钧天奏,夷乐侏离不可闻。
大屈龙蛇转一伸,自由从此见精神。
长途行箧三山草,故国秋风八月莼。
并世祖刘争此著,同舟李郭更何人。
拂衣夜啸江湖黑,回首沧瀛莫问津。[30]
诗言志。这些诗清楚地再现了胡汉民当时的内心世界。他充满对祖国破碎山河的热爱和悲怆之情,痛感亡国危机的紧迫,廿纪风潮的催逼,不甘受人穿鼻,做人奴隶;对于同室操戈,兄弟阋于墙的行径尤为痛心疾首,憎恨清廷君臣祸国殃民;并深刻认识到,在龙争虎斗,强权即公理的世界中,根本不能相信所谓同洲同种的骗人鬼话!西方近代民主意识在其脑海中业已留下深刻印记,“学界渐除奴性尽,脑中赢得主权新”,是他的理想和希望,并因此而恃才傲物,坚持人格独立,不屑与取媚官场之辈为伍。他已不再单纯是顶着举人功名的儒生士子,而是欧风美雨激**胸中,以爱国救亡为己任,追求自由的民主斗士。为此,他立蹈海之志,以挫折为动力,激流勇进,“大屈云龙转一伸,自由从此见精神”,“我志从今方自励,懒从阮籍感穷途”,表现了激进新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然而,还不能简单地将他划入已开始形成尖锐对立的革命或保皇派阵营中去。“民权公理惯支吾,未受人间党派呼”,这种观念在当时中国新知识界十分流行。陈由己(独秀)说得更加清楚:“勤王革命皆形迹,有逆吾心罔不鸣。”[31]集中体现专制统治秩序的清王朝本是他们共同的大敌,彼此有着以民权民主反对皇权专制的共同意愿,没有必要再分楚河汉界。至于革命或保皇的政见分歧,则是进一步追究的问题。因此不少反清志士走上革命道路时,主要是从梁启超那里获得精神动力,而不是受革命党的鼓动影响。他们不仅视梁启超为同党,甚至奉为旗帜。
统治者的决策使这种倾向得到加强。清政府并未将保皇、革命两派区别对待,双方的领袖均被指为叛贼逋犯。1903年,清廷拟大赦天下,唯康梁与孙中山例外,就是明证。尽管两派分歧摩擦几乎从一开始就存在,但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公开对抗,并产生广泛影响,则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胡汉民在另一首据说同样写于1902年的《为平田氏题蠖屈图》诗中,也明确表达过反满情绪,[32]但还不能说已具备孙中山式的革命观念。胡汉民等人退学归国后,曾于9月27日应邀到广东时敏学堂向学生演说,胡首先登台,“言日本招待中国学生实阴行其外交政策,故一以笼络中国政府为事,因以诱夺其利权,此我国民所宜知也”[33]。其他3人的演说内容亦仅涉及游学、教育和爱国,而没有革命色彩。坚持爱国救亡,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民主自由,是新知识界在从混沌到有序的过渡期的主导倾向,胡汉民东渡其人其事的典型意义正在于此。
[1]《胡汉民自传》,载《近代史资料》,1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