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大公报与北平知识群体的媒介网络02(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00]陈纪滢:《抗战时期的大公报》,407页。

[101]《大公报》,天津版影印本,1983年版,1934-1-1(要闻版)。

[102]胡适:《报纸文字应该完全用白话》,载《大公报》星期论文,1934-1-7。

[103]胡适:《报纸文字应该完全用白话》,载《大公报》星期论文,1934-1-7。

[104]胡适:《后生可畏》,转引自:《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120页。

[105]《大公报》,1931-5-22,一万号特刊。

[106]《大公报》,1931-5-22,一万号特刊。

[107]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267页。

[108]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20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9]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346页。

[110]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381页。

[111]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426页。

[112]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537页。

[113]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537页。

[114]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214页。

[115]陶希圣:《遨游于公卿之间的张季鸾先生》,载台北《传记文学》,1977,30(6)。

[116]详见[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二章“文学公共领域与政治公共领域的关系”这一节,曹卫东等翻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17]朱光潜:《朱光潜自传》,98页,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118]参见商金林:《朱光潜与中国现代文学》,91~92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119]沈从文:《谈朗诵诗》,见《沈从文全集》(第17卷),247页,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120]萧乾:《致严家炎》,见《萧乾文集》(第十卷),406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121]许钦文:《来今雨轩》,载《新文学史料》第三辑,1979。

[122]王西彦:《宽厚的人,并非孤寂的作家——关于沈从文的为人和作品》,见《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86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123]1934年7月份周与其妻子羽太信子往日本探亲到8月底,因此这两个月无参加聚会的记载,有关参加聚会史料见张菊香、张铁荣编:《周作人年谱》。

[124]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297页。

[125]孙玉蓉编:《俞平伯年谱》,161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26]萧乾:《我的启蒙老师杨振声》,载《随笔》,1984(5)。

[127]刘淑玲:《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48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28]萧乾:《鱼饵·论坛·阵地——记〈大公报·文艺〉》(1935—1939),《新文学史料》第二辑,1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9]王荣:《大公报文艺奖金及其他》,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4)。

[130]《大公报》,1937-5-15,社评。

[131]《大公报》,1936-8-13,广告栏。

[132]刘淑玲:《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61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33]林徽因:《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载《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02期星期特刊,1936-3-1。

[134]关于游侠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分析,请参考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35]详见许纪霖:《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载《学术月刊》,2006年11月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