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泛化的遗民意识(第3页)
[51]梁漱溟:《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实情》,见陈平原、王风编:《追忆王国维》增订本,11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52]梁启超讲演,吴其昌、姚名达记录:《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辞》,载《国学月报》,1927,2(8)。
[53]梁济:《敬告世人书》,黄曙辉编校:《梁巨川遗书》,51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4]1927年6月14日吴宓日记,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第三册,35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5]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载《国学论丛》,1928(3)。
[56]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见《金明馆丛稿二编》,24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7]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58]作为理想型的“三纲六纪”,在陈寅恪的假说中,并非绝对不变之物,其存废取决于“有形之社会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据此,晚清以降伦理秩序的崩溃,被其归因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迁,而非外来学说之冲击。
[59]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1934年作,见《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
[60]吴宓:《王观堂先生挽词解》,见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61]温源宁:《辜鸿铭》,林语堂译,载《人间世》,1934(12)。
[62]文载道:《扫除逸民气》,载《申报·自由谈》,1938-10-12,收入《横眉集》,上海,世界书局,1939。
[63]鲁迅:《半夏小集》,载《作家》,1936,2(1),收入《且介亭杂文末编》,上海,三闲书屋、内山书店,1937。
[64]参见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65]1927年11月27日章太炎致李根源书,见《近代史资料》总36号,15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8。
[66]详见罗志田:《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北伐前后章太炎的“反赤”活动与言论》,见《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266~26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7]1937年11月18日[日]竹内好《北京日记》,《竹内好全集》第十五卷日记(上),178页,东京,筑摩书房,1981。
[68]周作人:《〈苦茶庵打油诗〉前言》,载《杂志》(上海版),1944,14(1)。
[69]“岂能为僧,借僧活命而已”,语出明遗民陈洪绶《宝纶堂集》卷四诗题。转引自知堂:《贺贻孙村谣》,1937年7月6日作,载《宇宙风》第48期,1937-10-1;收入《秉烛后谈》,改题为《水田居存诗》。
[70]“模拟自我”(theanalog-I)的概念,参见[捷克]丹尼尔·沙拉汉:《个人主义的谱系》,31~48页,储智勇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71]“老僧本色是优伶”,出自钱澄之:《失路吟·行路难》,见《藏山阁诗存》卷十三,龙潭室丛书;转引自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29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2]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下编,余论(之一),47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3]周作人以“无父无君”为前提,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参阅拙作:《作为空名的儒家思想——周作人1940年代正经文章之再阐释》,见《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8卷第2期,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4]从修辞的角度切入陈垣沦陷时期的著作,关注的不是他处理的历史对象,而是史家自身的心事怀抱,以及运用何种技艺来传达自己的心事。详参拙作:《史学的伦理承担:沦陷时期陈垣著述中的“表微”机制》,载《中华文史论丛》,2013(2)。
[75]1943年11月24日陈垣致方豪函,见《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32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76]1950年初陈垣致席启駉函,见《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24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转引自刘乃和:《纪念陈垣校长诞辰一百周年》,见《陈垣校长诞生百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
[77]参见陈寅恪:《明季滇黔佛教考序》,见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平,北平辅仁大学,1940。
[78]1940年5月3日陈垣致陈乐素函,见《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111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79]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叙目。“去邠居岐”典出《孟子》,原指外夷入侵,周太王放弃世守之国土,离开邠地,迁居岐山之下,于是邠地之民面临去与留这两种选择。陈垣用这个典故暗示自己虽身陷北平,仍奉“犹保冠带之俗”的滇黔为神州正朔所在。
[80]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20页,北平,北平辅仁大学,1941。
[81]陈垣:《旧五代史辑本发覆》卷末“论曰”,51页,北平,北平辅仁大学,1937。
[82]参阅王德威:《时间与记忆的政治学》,见《后遗民写作》,8~9页,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