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账簿之史料价值(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青年课题,课题编号:201104035)“近代冀州商帮与京津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一些与账簿有关的疑难问题已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史专家郭道扬教授请教,有些与账本相关的用词与表述亦参考了郭道扬先生的《会计史研究:历史·现时·未来》(第3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一书的相关内容。特此致谢。此外,关于北京的称谓,在清朝和北洋政府时期“北京”与“京师”互通,1928年后的国民政府时期一度改称“北平”,日伪时期又称北京,为行文便,除引文外,本文按习惯相沿一般统称北京。本文北京地域范围仅指现今二环以内的城区部分。冀州商帮之来源并非只指冀州市,还包括清代冀州所辖的衡水、武邑、枣强、南宫、新河等县。北京五金商铺多由冀州商帮经营。感谢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本文选自《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

[2]袁为鹏,马德斌:《商业账簿与经济史研究——以统泰升号商业账簿为中心(1798—1850)》,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2)。

[3]阮明道:《吴氏经商账簿研究》,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6);范金民:《明代徽商染店的一个实例》,载《安徽史学》,2001(3);刘秋根:《明代徽商合伙制店铺融资形态分析——以万历程氏染店帐本为例》,《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刘秋根:《明清徽商工商业铺店合伙制形态——三种徽商账簿的表面分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3);汪崇筼:《清代徽商布茶经营数据分析各一例》,载《学术界》(增刊),2008年。

[4]舒新城等主编:《辞海》(据1936年版缩印),60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5]《万和成五金行》,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档号:J86-1-12,《行所事项底册》,1919。

[6]于怀仁:《改进旧式商店簿记捷径》,载《商友季刊》,1940(2)。

[7]孟天培、甘博著,李景汉译:《二十五年来北京之物价工资及生活程度》,2页,北京,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1926。

[8]参见卢忠民:《民国北京五金商铺账簿研究》(未刊稿)。

[9]袁为鹏,马德斌:《商业账簿与经济史研究——以统泰升号商业账簿为中心(1798—1850)》,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2)。

[10]《万和成五金行》,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档号:J86-1-6,《万年聚金账》,1914。

[11]孟天培、甘博著,李景汉译:《二十五年来北京之物价工资及生活程度》,北京,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1926;何廉著,朱佑慈等译:《何廉回忆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以上学者曾利用商铺账簿进行过相关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12]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编:《北京瑞蚨祥》,序言,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13]《万和成五金行》,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档号:J086-001-00001,《万年账》,咸丰九年三月初六日。

[14]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188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5]《万丰泰五金行》,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档号:J88-1。

[16]《万和成五金行》,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档号:J86-1-17,《出入流水钱账》,1929。

[17]郭道扬:《会计史研究:历史·现时·未来》(第3卷),76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8]《万和成五金行》,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档号:J86-1-5,《民国三年历年外欠帐》,1914。

[19]《万和成五金行》,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档号:J86-1-17、J86-1-23、J86-1-26、86-1-19、J86-1-6。

[20]厚成,商铺经过一定时期经营后,随着业务扩大对运营资本的需求,特别是为了防御风险,东家为巩固资源起见,在年终或账期结账时,将应收(外欠)账款及现存资产(主要包括存货、现款、存款、铺底、修盖房用款、财神股、投在分号的原本护本等)予以一定折扣,以达到实际资产额超过账面资产额的隐藏利润之目的。

[21]可参考《万和成五金行》,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档号:J86-1-1,《万年账》,咸丰九年三月初六日。

[22]《万和成五金行》,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档号:J86-1-1,《万年帐》,咸丰九年三月初六日。

[23]《万和成万年聚金账》,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档号:J86-1-6,1914年甲寅新正月。注:顺账簿中吕文杰的收支以元计,笔者已被当时1元=0。7两的比率将“元”换算成“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