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六余论(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9]类似情况还有1917年7月张勋复辟时,讨逆军为攻打张勋宅而拆毁皇墙东垣、靠近菖蒲河的一小部分,此后也未得到修复。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偶发”的皇墙损毁事件虽然与市政公所、工务局主持的有组织拆毁性质不同,但事实上同样是民国前期北京城的政治与社会环境的产物。分别参见陈刚:《明清皇城》,27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28~29页。

[30]曹子西:《北京史志文化备要》,271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张培善:《老北京的记忆》,20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1]朱启钤:《一志斋记》,见崔勇等选编:《营造论——朱启钤纪念文选》,94页,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32]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27页。

[33]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29页。

[34]京都市政公所编:《京都市政汇览》,25~26页,北京,京都印刷局,1919。

[35]《京都市政汇览》,1~5页。

[36]《京都市政汇览》,53页。

[37]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145~146页。

[38]汤用彬等编:《旧都文物略》,56~59页。

[39]1914年下半年市政公所总支出104650元,其中有39839元用于道路建设,占总额的38%;1914年至1918年,市政公所共花费173000元进行道路整修,约占全部公共工程拨款的60%。分别转引自王国华:《京都市政公所的机构及其工作》,载《北京历史史料》,1986(4),88页;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46页。

[40]《京都市政汇览》,95页。

[41]《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339页。

[42]《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27~28页。

[43]《京都市政汇览》,101页。

[44]《京都市政汇览》,5页;《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28页。在此对常引起混淆的“南、北长街”与“南、北池子”称谓作一解释:据光绪年间成书的《京师坊巷志稿》载,清中前期,北京城内分别有两条南、北长街,称呼时加上城门方位以作别,且与“南、北池子”可以完全互称,即“东华门外南长街,俗称南池子”;“东华门外北长街,俗称北池子”;“西华门外南长街,俗称南池子”;“西华门外北长街,亦称北池子”。道咸以后,该叫法逐渐发生变化,“南、北池子”开始专指东华门外的南、北长街,“南、北长街”则专指西华门外的南、北长街。这一新叫法在民国期间被接受,除“**”期间曾短暂易名外,一直沿用至今。参见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27、32、38、40页,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205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45]《京都市政公所第四处稽核科修建汉花园皇城豁子工程丈尺做法清册及祥顺木厂承揽工程单》(1919-9-1),北京市档案馆藏,北平市工务局档案,档号:J17-1-134。本文所引档案资料均藏于北京市档案馆,以下不一一注明藏所。

[46]《京都市政公所稽核科对五龙亭、石板房、南锣鼓巷、大甜水井等处开辟皇墙缺口工程的预估和验收做法》(1920-4-1),北平市工务局档案,档号:J17-1-120。

[47]《京都市政公所第三处关于三道桥和康家胡同中间开口工程致第四处的函及第四处稽核科拆修东皇墙豁口工程丈尺做法和约需银数清册》(1923-11-1),北平市工务局档案,档号:J17-1-194。

[48]郑孝燮:《皇城的概念和皇城的保护》,载《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护及其现代化管理学术论文集》,6页,2000。朱启钤被一些北京城市史学者称为“北京城近代的最关键人物”,与他的继任者们相比,他任内的市政公所为北京城的近代转型做出了相当积极的贡献。参见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37~38页。

[49]《皇城垣将赓续拆毁:北京交通之佳音》,载《北京日报》,1924-11-20(6)。

[50]王国华:《北京城墙存废记:一个老地方志工作者的资料辑存》,150~151页。

[51][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北京的城墙和城门》,2~3页。

[52]侯仁之:《序》,见[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北京城墙和城门》。

[53]《皇城垣将赓续拆毁:北京交通之佳音》,载《北京日报》,1924-11-20(6)。

[54]《皇城垣将赓续拆毁:北京交通之佳音》,载《北京日报》,1924-11-20(6)。

[55]《皇城垣将赓续拆毁:北京交通之佳音》,载《北京日报》,1924-11-20(6)。

[56]朱偰:《北京的宫阙图说》,4页。

[57]《京都市政公所第三、四处关于报送兴修大明濠暗沟工程办法、计划等给督办的呈文图纸等》(1921-3-1),北平市工务局档案,档号,J17-1-178。

[58]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103页。

[59]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20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60]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104~105页。

[61]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111~115页。

[62]袁熹:《近代北京的市民生活》,48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63]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15页。

[64]-yien,“PublitheCityofPeking”,TheeseSodPoliticeReview,Vol。6,No。2(1923),p。10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