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激烈反传统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特色之一(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5]君衍:《法古》,《童子世界》(1903年5月),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下,532页。

[6]本段与下段,余一:《民族主义论》,《浙江潮》(1903年),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下,489页。

[7]遁园:《论民族之自治》,《扬子江》(1904年),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下,955~956页。

[8]EmersooNation,p。367。

[9]梁启超:《过渡时代论》(1901年),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27~32页。

[10]进化论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同样是学西方,很多人因严复化约出的“优胜劣败”公式而接受中国文化低劣的观念(因为屡被战败),故思通过学习更高的文明而提高自己,是所谓知耻而后勇;但也有一些人可能因此而丧失奋斗的信念,无耻辱之心,完全拜倒在外来文化之下。《东方杂志》的一篇署名文章就说,如果把中外竞争的失败视为“当然之公例”,则失败后“愧怍既无由生,其心竞即不复振”。薶照:《论中国有救弊起衰之学派》,载《东方杂志》第1年第4期(1904年6月),社说栏65页。

[11]参见本书《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

[12]章开沅:《论1903年江浙知识界的新觉醒》,见氏著:《辛亥前后史事论丛》,181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3]本段与下段,《民族精神论》、《江苏》,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下,840页。

[14]EmersooNation,p。205。

[15]不过,从有压迫就有反抗这一角度看,不论是确实的还是想象的压迫,都能导致反抗。民初人反传统,也多因想象的传统压力而起。对很多当事人而言,其感知中传统的压力的确是明显的。

[16]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1922年),见《胡适全集》(2),329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新思潮的意义》(1919年11月),《胡适全集》(1),692~698页;《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1922年9月),《胡适全集》(2),354页。

[17]《胡适日记》,1915年3月22日,第2册,104页。

[18]参见罗志田:《新旧文明过渡之使命:胡适反传统思想的民族主义关怀》,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6期。

[19]《胡适日记》,1916年4月13日,第2册,372页。

[20]胡适:《整理国故与“打鬼”》(1927年2月),见《胡适全集》(3),146~148页。

[21]胡适致胡朴安,1928年11月,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49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22]周作人:《药堂杂文·汉文学的前途》,32页,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

[23]胡适致江冬秀,1939年9月21日,载《安徽史学》,1990年1期,77页。

[24]周作人:《药堂杂文·汉文学的前途》,32页。

[25]周作人:《立春以前·文学史的教训》,122~125页,上海,太平书局,1945。

[26]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1913年),载《制言》(半月刊),第25期(1936年9月16日),7页(文页)。

[27]章太炎:《论经史儒之分合》(1935年6月),载《国风》,8卷5期(1936年5月),193页。

[28]章太炎:《答张季鸾问政书》(1935年6月),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859页。

[29]熊十力:《纪念北大五十周年并为林宰平先生祝嘏》,见《国立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特刊》,28~2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部,1948。

[30]参见章太炎:《致国粹学报社书》,1909年11月2日,《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498页;章太炎复李续川书,引在厉鼎煃:《章太炎先生访问记》,载《国风》,8卷4期(1936年4月),132页。

[31]章太炎:《菿汉三言·菿汉微言》,61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2]章太炎:《论读史之利益》(1934年),载《制言》,第52期(1939年5月),2页(文页)。

[33]章太炎:《论经史儒之分合》,载《国风》,8卷5期,191页。

[34]章太炎:《答张季鸾问政书》(1935年6月),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861页。

[35]参见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15~125页。

[36]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278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