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前言(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3]如于化民的研究,就直接诉说朱学与王学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的对立,紧接着就讨论王学分化的问题,完全没有对“王学兴起”的讨论,见《明中晚期理学的对峙与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第一章“阳明哲学与程朱哲学的对立”,页13—38。

[14]唐宇元:《朱学在明代的流变与王学的缘起》,载《哲学硏究》9(1986),页75。

[15]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二章第四节“朱子学的转变与心学”,页291—298。

[16]钱穆:《阳明学述要》(台北,正中书局,1955),页1—36。事实上,汪晖的说法调和了“反动说”与钱氏的说法,而汪晖认为钱氏并未提出更多历史事实来佐证,然就笔者阅读汪氏的著作,也并未看到更多的历史事实,仍然着重于概念的解释。就笔者的初步观察,“承继说”比“反动说”,更贴近历史事实,从阳明在南都时编撰《朱子晚年定论》一书,即可看出阳明仍企望与朱子同路,而非一味地反对。

[17]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台北,学生书局,1979),第三章“王学之分化与发展”,页215—311。

[18]黃俊杰:《孟学思想史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7),第六章“王阳明思想中的孟子学”,页255—284。

[19]杨祖汉:《儒家的心学传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第四章“陆象山‘心学’的义理与王阳明对象山之学的了解”,页137—196。

[20]余英时就说“他(阳明)的良知之说,可以说主要是和朱子奋斗的结果。尽管我们在思想史上常说陆、王,其实阳明跟陆的关系并不很深,反而是和朱的关系深些。”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见氏著:《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1976),页131。汪晖也指出说“阳明学是在与朱子学的对抗关系中展开的,但这两者的关系远不只是批判、反抗等否定性概念所能概括。”见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页302。

[21]包遵信:《王学的崛起与晚明思潮》,见《跬步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页277—310。

[22]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第六章“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发微”,页249—332。

[23]笔者所见不是一味地从“良知”概念来论述阳明思想的发展,只有林聪舜:《道德与事功——由知行合一探讨阳明思想产生歧异发展的根源》,见台湾师范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编:《阳明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师范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89),页87—104;以及钟彩钧:《王阳明思想之进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都强调阳明“事上磨炼”的概念来观照其思想的发展。

[24]钱明:《儒学正脉-王守仁传》,第一章“显赫世家”,页1—27。

[25](日)鹤成久章:《明代余姚の“礼记”学と王守仁-阳明学成立の一背景について》,载《东方学》111(2006),页123—137。

[26]钱明:《王阳明迁居山阴辨考——兼论阳明学之发端》,载《浙江学刊》1(2005),页91—98。

[27]钱明:《王阳明史迹论考》,载《国学研究》11(2003),页47—85。

[28]陈来:《王阳明与阳明洞——王阳明越城活动考》,见《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页545—559。

[29]钱明,《王阳明与明代文人的交谊》,载《中华文化论坛》1(2004),页88—94。

[30]方志远:《阳明史事三题》,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36:4(2003),页99—106。

[31]方志远:《阳明史事三题》,页100—101。

[32]张永堂:《王守仁与术数》,见刘泽华、罗宗强主编:《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页509—532。

[33]杨儒宾:《王学学者的“异人”经验与智慧老人原型》,载《清华中文学报》1(2007),页171—210。

[34]高铭群:《王守仁南赣活动年谱》,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4(1982),页46—51。

[35]阎韬:《王守仁巡抚南赣史实的几点辨误》,载《文献》3(1989),页112—117。

[36]阎氏的说法恐怕是受到(明)王世贞的影响,王氏在其《史乘考误八》中说道:“文宪(费宏)在文成抚绥之地,与逆濠忤被祸。中外之臣皆屡荐而起之,而文成亦未有一疏相及,费当亦不释然也。董公(玘)最名忮毒于乡里,如王鑑之辈,巧诋不遗余力,既又内忌文成之功,而外欲以媚杨费,作此诬史,将谁欺乎?”《弇山堂别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卷二十七,页485。

[37]吴振汉:《王守仁抚赣时期的文人领军》,载《“国立中央”大学人文学报》19(1999),页35—67。

[38]周建华:《王阳明南赣活动年谱》,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2002),页26—31。

[39]周建华:《王阳明在龙南的活动和遗迹考释》,载《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8:1(2003),页32—33。

[40]黄志繁:《在贼与民之间:南赣巡抚与地方盗贼——以王阳明为中心的分析》,载《中国历史评论》4(2002),页65—74。

[41](明)王守仁:《回军九连山道中短述(1517)》,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外集二》,卷二十,页750。

[42]周志文:《阳明在南赣》,见《东西文化会通——井上义彦教授退官纪念论集》(台北,学生书局,2006),页131—151。

[43]曹国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与他的乡约模式》,载《社会科学战线》6(1994),页76—84。

[44]唐立宗:《在“盗区”与“政区”之间——明代闽粤赣湘交界的秩序变动与地方行政演化》(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2002),第六章第三节“言必称阳明的保甲乡约神话”,页468—486。

[45]管敏义:《从平宁藩之役看王守仁的军事思想》,载《宁波大学学报(人社版)》11:2(1998),页1—7。

[46]方志远:《阳明史事三题》,页101—104。

[47]周维强:《佛郎机铳与宸濠之叛》,载《东吴历史学报》8(2002),页93—127。此文采用一重要的史料《刑部问宁夏案》,事实上此书应名为《刑部问宁王案》,因为其内容都在说明宸濠被逮后,参与宸濠之叛的相关人等之处置情形。就笔者所见,讨论宸濠之乱的研究,未见有引用此书者。不著辑人,《刑部问宁夏案》(玄览堂丛书·初辑)(台北,“中央”图书馆出版,正中书局印行,1981)。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