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结(第3页)
[66]此诗收入在《王阳明全集》中,不过诗名为《武夷次壁间韵》,与此处所载不同。又笔者查福建《鼓山志》未见此诗之载。
[67](明)黄绾:《阳明先生行状》,见《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八,《世德纪》,页1408。
[68](明)钱德洪编:《年谱·正德二年》,见《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页1227—1228。
[69](明)季本《跋〈阳明先生游海诗〉后》云:“既毕之暇,则手书一卷以授其徒孙君允辉,允辉以授余。是岁,余携之游南雍,时同舍孙君朝信,平湖人也,异而爱之,中分而各取其半,此其所存也。”《季彭山先生文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卷四,页907a—907b。
[70](明)杨仪:《高坡异纂》(笔记小说大观·十七编·4)(台北,新兴书局,1988),卷下,页2639—2643。
[71]陆相曾与王阳明讲道,县志云:“道岩,亦曰问道岩,即陆家峰。明参政陆相尝与王文成讲道于此,故名。”见(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山川》,卷二,页98c。
[72](明)陆相撰:“《阳明先生浮海传一卷》,相字良弼,余姚人,弘治癸丑(1493)进士,官至长沙府知府。是书专纪王守仁正德初谪龙场驿丞,道经杭州,为奸人谋害,投水中,因飘至龙宫,得生还之事。说颇诡诞不经,论者谓守仁多智数,虑刘瑾追害,故弃衣冠,伪托投江,而实阴赴龙场。故王世贞《史乘考误》,尝力辨此事为不实,而同时杨仪《高坡异纂》亦载此事,与相所纪略同,盖文人之好异,久矣。”见(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台北,汉京文化,1982),《史部十六·传记类存目二·名人下》,卷六十,页348a—348b。陆相此书,笔者未能见到,不过在(明)王同轨所辑《新刻耳谈》中有《王文成浮海传略》,笔者怀疑此是陆相书的简要版,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248》(台南,庄严文化,1995),卷9,页636d—638a,明刻本。
[73](明)沈周:《王伯安遇仙》,见《客座新闻》(笔记小说大观·四十编·10)(台北,新兴书局,1985),页549—552。
[74]见(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建宁府·崇安县·山·武夷山》,卷十五,页345—346。
[75](明)冯梦龙编著:《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见《三教偶拈·冯梦龙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页34—47。
[76](明)冯梦龙编著:《三教偶拈序》,“偶阅《王文成公年谱》,窃欢谓文事武备,儒家第一流人物,暇日演为小传,使天下之学儒者知学问必如文成,方为有用。”《三教偶拈·冯梦龙全集》,页9。
[77](明)王守仁:《范氏宗谱记》,见钱明:《谱牒中的王阳明逸文见知录》,载《阳明学刊》1(2004),页75—76。
[78]“奸党”条云:“凡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斩。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亦斩。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见黄彰健编著:《明代律例汇编》,《吏律一·职制》,卷二,页441。虽然阳明等人被昭示为“奸党”,但事实上往后并未因此律来执行,其中原因可能是没有经过公开司法审判的过程。
[79]见(明)罗烗修、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寺观·郁秀道观》,卷七,页292c。
[80]诗云:“秀水西头久闭关,偶然飞锡出尘寰,调心亦复聊同俗,习定由来不在山,秋晚菱歌湖水阔,月明清磬塔窗闲,毘卢好是嵩山笠,天际仍随日影还。”见(明)罗烗修、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艺文·诗》,卷十九,页765a。
[81](明)杨仪:《高坡异纂》,卷下,页2639—2640。
[82](明)徐用检修:《兰溪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寺观·圣寿教寺》,卷六,页571。此诗为佚诗,诗中的“枫山老”即是章懋,在“丁卯之祸”发生前,即已告老还乡。“兰阴山,古山名,‘阴’一作‘荫’。一名横山,在兰溪市西溪乡,其山多兰,故名兰阴。由西北而东南,至三江(婺江、衢江、兰江)汇合处直插江中。见陈桥驿主编:《浙江古今地名辞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页221。
[83](明)王守仁:《舍利寺》,此诗为佚诗,见(明)万廷谦等纂修:《龙游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艺文》,卷九,页168;又“舍利寺在县东三十二里,宋明道中建。”见《祠祀》,卷三,页40。
[84](明)王守仁:《大中祥符寺》,此诗为佚诗,见(清)姚宝煃修、范崇楷等纂:《西安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寺观》,卷四十四,页1631;又“大中祥符禅寺,在府治西北”,页1630。
[85](明)王守仁:《恭吊忠毅夫人》,此诗为佚诗,见(清)王彬修、朱宝慈等纂:《江山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艺文·诗赋》,卷十一,页1552—1553。忠毅夫人为(宋)徐应镳妻方氏,《江山县志》云:“咸淳末,劝应镳归,欲椎髻练裳以从。应镳曰:‘朝廷养士三百年,岂可效巢由高蹈。’氏曰:‘观宋氏将亡,不忍见也。’遂做短歌以明志,投后园瑞莲池以死,应镳葬之西湖八盘岭。明正德时,追赠忠毅夫人。”《列女·节烈》,卷十,页1123。
[86]阳明停留兰溪的时间以最晚十一月底来算,至江西广信府是隔年正月十五日,约莫45天,而兰溪至广信府的水陆路程约420里,也就是说每天行10里左右。如果阳明要如钱德洪所言往南京省其父亲后再往龙场,路线应是从江西广信府至鄱阳湖(约630里),再至南京(约1460里),尔后从南京经长江直达贵州贵阳府(约4350里),总距离是约6440里,时间是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底,约75天,也就是说平均一天要走86里。如果直接去龙场距离约3100里,平均一天走42里左右,时间上较为可能,且如此的估计完全未考虑天候、地形及地貌等因素,也未将阳明与朋友与官员间会面的时间算入。相关路程统计见(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见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附录二》,页216—217、263—264、265。
[87]此人为蒋濙,为王华的同年,曾任福州府知府。《广信府志》云:“蒋濙,字子川,上饶人。成化进士,历官兵曹,明敏勤恪,堂官甚器之,寻擢福州府知府。”见(清)孙世昌等纂修:《广信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人物·宦业》,卷十七,页1645。
[88]“石亭寺,在章江门外,唐建……明初复为寺,亦称石亭观音院。”见(清)杨周宪修、赵日冕等纂:《新建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寺观》,卷三十,页1981。
[89](明)王守仁:《寄希渊(1519)》,见《王阳明全集》,卷四,页159。
[90](清)何士锦等修、陆履敬等纂:《丰城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人物》,卷十,页1231—1232。
[91](明)王耒贤、许一德纂修《(万历)贵州通志》云:“吴祺,丰城人,正德间巡按。”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巡按御史》,卷二,页33a。又(明)徐良傅等纂修《抚州府志》云:“吴祺,字贵德,号西峰,丰城旸源人……正德丁卯,擢云南道御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群贤列传·侨寓》,卷十三,页868。
[92](明)王守仁:《读易(1506)》,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一》,卷十九,页675。张永堂师将此诗归纳成五个重点:(1)早年轻狂,当“蒙以养正”;(2)身处蹇难,当“反身修德”;(3)君子当“恐惧修省”;(4)君子身遁而道亨;(5)不事王侯可以高尚其志。结论是退出政坛,忘老于阳明洞。见张永堂:《王守仁与术数》,页529。
[93](明)王守仁:《答汪抑之(1507)》,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一》,卷十九,页676。
[94]《明实录·武宗实录》:“寻岳、亨行至临清,瑾使人追杀之,唯智幸免焉!”卷十八,页544。
[96]“瑾复摘以他事下公(葛浩)南锦衣,当是时公盖几不免,而意气自若也。”见(明)瞿景淳:《大理寺卿赠刑部右侍郎葛公浩墓志铭》,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大理寺·卿》,卷六十八,页2965b。
[97]“正德丁卯间,逆瑾恣横,流毒缙绅,君(陆昆)上疏列其奸状,逮下诏狱,乃得释,未几,追理前事,复就逮加杖,放归田里。”见(明)吕柟:《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陆公昆墓表》,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南道御史》,卷六十六,页2916b。
[98](明)王守仁:《移居胜果寺(1508)》,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一》,卷十九,页684。
[99](明)钱德洪编:《年谱·弘治元年》:“合巹之日,偶闲行入铁柱宫,遇道士趺坐一榻,即而叩之,因闻养生之说,遂相与对坐忘归。”见《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页1222。
[100]见(日)秋月观暎著、丁培仁译:《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六章“净明道的形成与传承”,页14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