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知识的实证论的历史哲学1(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所以,从所有上述倾向来看,宗教、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并都是人类精神起初便特有的使命和课题。

由此便产生出建设各民族教化机制的实际要求。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得片面地沿着三种认识倾向中的一种加以教化,而应综合三种认识倾向加以协**化。至于根据这样一种基本要求,如何塑造德国的教育体制,我们将另行论述。[18]

[1]参见豪森斯坦因(W。Hausenstein):《艺术与社会》,慕尼黑,1917。

[2]参见西美尔:《货币哲学》,莱比锡,1900。

[3]参见托尼斯:《哲学术语》,柏林,1921,以及《礼俗社会与契约社会》,第2版,1912。

[4]参见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第2版,柏林—莱比锡,1916。

[5]参见狄尔泰:《精神科学导论》及《精神科学的自然体系》。见狄尔泰《全集》第Ⅱ卷,莱比锡,1914。

[6]参见柏格森:《物质与记忆》和《创造的进化》。

[7]参见P。Duhem:《物理学理论的目的与结构》,E。马赫德译,莱比锡,1908。

[8]关于生物学,请参见拉多(E。Rádl)的精深之作:《现代的生物学理论史》(结尾一章),第Ⅱ卷,第2版,1913。

[9]因此,我在科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和社会学系工作期间替自己规定的众多任务之一,就是要紧密结合我多年来建构的哲学体系,特别关注认识的社会学问题。这里我也只能为这项任务提出一份比较详细的提纲。目前,我正在以研究所的名义主编一部大型文集《知识社会学研究》。

[10]参见狄尔泰:《精神科学导论》,莱比锡,1883。

[11]有关这方面的详细论述,请参见拙著《论人身上的永恒》一书中《宗教问题》。

[12]请参见《论人身上的永恒》中《论哲学的本质》一文。

[13]参见拙文《受苦的意义》。

[14]参见《论人身上的永恒》中《宗教问题》一文。

[15]拉瓦锡(ALavoisier,1743—1794),法国化学家,近代化学奠基人之一,氧元素的发现者。——译注

[16]黑格尔错在使宗教具有与形而上学相同的运动形式。这就是他的错误的“智识主义”。

[17]参见A。Vierkandt:《文化转型中的持续性》,莱比锡,1908年。

[18]参见拙文《大学与业余高校》,见L。v。Wiese编:《国民教育体制的社会学》,慕尼黑,1921。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