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人力车夫的犯罪(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人力车夫的犯罪

一、被关注的群体

民国时期,人力车夫可能是学者最为关注的弱势群体。这与人力车夫这一社会群体的职业和构成有关。人力车是民国时期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最早发轫于日本的东京,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时候输入到中国。北平是人力车最早出现的城市,自其出现伊始,人力车就很快取代了传统的交通工具骡车、小车等,成为北平的主要交通工具,受到北平市民的欢迎。人力车很快在北平盛行的原因在于,与那些传统的交通工具相比,人力车更加轻便,更能节省人力。很快人力车便在中国其他各大城市普及开来。

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中,北平的人力车市场是非常繁荣的,即使是更加快捷和便宜的电车出现在北平的街头后,人力车市场依然保持了繁荣状态,人力车的数量非但没有萎缩,反较之前大为增加。民国时期人力车在北平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29年北平的人力车有四万多辆,1933年11月人力车增长到51720辆,1934年6月人力车有54397辆,在七个月的时间中共增加了2677辆。[49]人力车与车夫的比例,有按一车两个车夫或两车三个车夫计算,不管按哪个计算,都意味着在北平有一个庞大的人力车夫群体。据日本学者房福安原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考察,当时北平的人力车夫共有5。5万人,而当时北平的人口,共有80万人,也就是说,人力车夫的人数,约占当时北平总人口的7%,又占成年男子的11%,平均每9个成年男子中就有一个是靠拉人力车为生。而靠他们的收入来养活的人力车夫家属又有25万人。所以,当时整个北平城就有约13的人要靠人力车为生,这一比例不能不让人吃惊。[50]一般而言,人力车夫数目的多少与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减存在正比关系,人力车夫的增长与北平人口的增长是一致的,但人力车夫增加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原因与人力车夫的职业特点相关。拉人力车对拉车者的技能几乎没有要求,是纯粹的体力劳动。基本上健康的成年男子,都可以此为业。

人力车夫在北平叫作拉洋车的,也称作胶皮团。正是这些走街串巷的拉洋车的,承担起了北平交通的重担。北平的人力车夫的构成与其他城市不同,一般而言,城市中的人力车夫绝大多数来自乡村,城市居民鲜少以此为职业。南京135名人力车夫本地者仅60人,占总数的4。44%。[51]北平的人力车夫主要来源于旗人,北平郊外的农民以及外来人口。从比例上来看,北平的人力车夫710为北平人,在北平人中旗人又占据了610。对于这些人来讲,他们没有在城市做工的必要技能,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很难找到合意的工作,做工不成,只能以拉车为生。

人力车行业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行业,一首题为《人力车夫的叫喊》的诗,这样描述人力车夫的生活:

出尽了牛马似的力气,

流尽了珍珠似的血汗,

拉麻了双手,

跑瘦了双腿,

在那热日寒气中混熬,

在那刀锋雨剑里挣扎,

也只能得到粗衣淡饭,

免得儿饥女寒,

但是看看自己,

却又是筋疲力竭,

形容憔悴。

虽然筋疲力竭,

形容憔悴,

为着生之执著,

辛苦奚辞?

又怎容得你不饿虎似地争先恐后?

狂犬似地东奔西窜,

以获得一圆五角,

回去买柴米,

要获得一圆五角,

回去买柴米,

在这杀人的不景气,

已不是随随便便,

更不是容容易易,

况加上了“都、都、都”的

自动车声一响,

越弄得一天全无生意。

自动车声的一响,

弄得一天全无生意,

“怎么好呢”?

也只有轻看了自己的生命,

和机械去拼个你活我死。也只有廉卖了自己的劳动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