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古董历史沉淀之美(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或许,有人会不禁而问,什么是“美”,我想没有人能够真正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哪个美学家敢说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喜欢它,爱它,我们就会认为它美,即使它并不为爱美的人所接纳。

或许,当有一天我们面对无限苍凉的戈壁时,我们并不是在想象戈壁的雄伟与苍凉之后,才被打动,才觉得其壮美无边。我们总是直接接触到这种美,直接被打动,才生发出感慨。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当她以断臂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何曾有过这样的想象,一个作品竟会以一种残缺的姿态出现在世人前面(即使她也有过完整)。而不是通过想象,才领受到这个残缺之美。通过想象得到的残缺美,那也许就是残缺的残缺吧!最终谁也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每个人的审美想象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东施”想象成“西施”,但那是个体的感觉,不能用来解释大多数人领悟到的美。残缺的美,正如断臂的维纳斯,“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

涵盖了整个古代希腊文化的女性美,使得维纳斯作为爱与美的象征代表,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式符号,在西方美术史中随处可见,或描写她从海里降生,或描绘她与情人们的缠绵爱情,或描写她浴后如出水芙蓉般的清纯,人类对于维纳斯的爱慕甚至可以追溯到两万年前的史前时期。早期的艺术家雕刻了大量的女性人体,用来刻画人体美,而对于男性人体却不那么感兴趣。发现于奥地利的《维伦道夫的维纳斯》,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古老的女性**雕像,被称为“原始的维纳斯”。可见,追求美感,从史前就已经开始,直至今天,才得到真正的改变和完善。

知识徜徉

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大理石雕复制品,高约152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希腊雕刻家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年。这个作品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显示出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雕塑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

《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

掷铁饼者雕像,被公认为体育运动和健美体魄的象征,这是雕刻家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真实形象,有可能是表彰一位运动健将或竞技得奖者。雕刻家集中注意表现出在精神上与肉体上都是坚强有力的美的人物。雕刻家以敏锐的观察抓住了掷铁饼者最用力的一瞬间动作,这是一个典型的瞬间。尽管在形体上是紧张的,可是整个雕像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感觉。大家可以来看一下这位运动员的动态,这位年轻的运动员有弹性似的弯着腰,同时用脚安稳地站在地上,把拿着铁饼的手伸向后方。而只要一瞬间,他那像弹簧似的形体就会立即伸直,而铁饼将从他手中飞向远方。这座雕像的构图,把复杂矛盾的动作归结成为数不多的鲜明生动的富有说服力的姿态,这些姿态给予人以一种集中、全神贯注的感觉,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和谐理想的动态美。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张开的双肩和扁担似的手臂很对称,这里可以看出古典时期的雕刻喜欢用正面律。同时掷铁饼者两只手臂的线条和他拖在后边的左大腿的线条联合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其轮廓如同一只拉开的弓,腿和手臂连成一个图案,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也体现一种肯定和稳固性。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他的大腿和躯干在上边形成了两个彼此相等的对角线。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雕刻家在一个固定的姿态的空间上表现着时间性,整个艺术形象健美而动人。

【参考文献】

[1]田昊。论《卧虎藏龙》叙事创意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2。

[2]伍荣华。论《卧虎藏龙》的女性主义视角。大众文艺(理论),2009,3。

[3]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戴国斌。文艺生产的武侠人格。中国的立场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2009。

[5]孟庆雷。游走于原始冲动和个体道义之间——《史记·游侠列传》建构的侠文化观念。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2011。

[6]曹亦冰。论中国武侠小说从古至今的演变。明清小说研究,2003,1。

[7]徐岱。论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文艺理论研究,1998,4。

[8]美国电影研究会。一生要看的500电影。北京:现代出版社,2013。

[9]吉姆·派珀。看电影的门道。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10]宋姿莹。《清明上河图》研究:以宋、明、清三本比较为视野。华东师范大学,2013。

[11]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北京:三联书店,2005。

[12]张显运。近二十年《清明上河图》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08,11。

[13]夏冰。中国古典绘画形神论。山东大学,2009,5。

[14]刘曼丽,安娜。情感·造型·色彩——由《星月夜》解读梵高。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15]杜鹏,罗欣。用色彩表现心灵的艺术大师——梵高美术作品《星月夜》美学寻迹。美术教育研究,2015,3。

[16]曹建文。论景德镇青花瓷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10。

[17]苗长兴。春秋名剑——吴王夫差剑与越王勾践剑。金属世界,1994,8。

[18]钱初熹。断臂的维纳斯。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19]莎士比亚。假如维纳斯不断臂。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

[20](奥)马索克。穿裘皮的维纳斯。康明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1]海蓝,等。图说西方雕塑艺术。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2]张军。重压·抉择·释义——评《国家的客人》、《掷铁饼者》和《捡橡果的孩子》。名作欣赏,2009,8。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