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节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一、幼儿游戏的内涵

(一)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陈鹤琴)幼儿天**游戏,没有一个幼儿是不喜欢游戏的。如果仔细观察周围的幼儿便不难发现,在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等必要的生活活动之外,他们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游戏。甚至因游戏闯了祸,受到了成人的惩罚,幼儿也仍会继续寻找游戏的机会,乐此不疲。即便是生活活动、劳动活动或一些非游戏性学习活动,幼儿也会当作游戏来“玩”,当然,因此招来的多半是成人的责备。应当说,幼儿的生活的确不只是游戏,但没有游戏的生活决不是幼儿的生活。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幼儿的生活方式。

(二)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陈鹤琴)幼儿喜爱游戏并且不断进行游戏,是由其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所决定的。从总体来说,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较低,但发展的速度却很快。身心的快速发展是以多种需要——运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操作和探索的需要等——得到满足为前提的。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实际能力还较差,他们多种的需要很难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他们需要一种活动形式能解决其身心发展需要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游戏就正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喜爱并参与游戏,在游戏中满足需要,适应生长。

(三)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陈鹤琴)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玩中学”是其主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认为游戏与学习是对立的,甚至认为游戏不是“正经事”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例某幼儿在积木区用红色与黄色积木搭动物园的围墙,红、黄、红、黄……(这是幼儿在探索模式排序)。搭到一半时,发现积木不够了(对围墙长度与积木个数进行估计的结果)。教师建议把积木之间的距离拉开一点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幼儿不同意,认为围墙有空隙的话,小动物会跑出去。怎么办呢?幼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红黄色积木的间隔中插入蓝色积木,这样围墙变成红、黄、蓝,红、黄、蓝……(新的模式排序出现了),问题解决了!幼儿就这样在游戏中学习着数数、估计、模式排序等,发展着自己的数概念。(上海南西幼儿园)

从上例可以看到,幼儿在游戏中的自发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时,往往没有清晰明确的达成目标,也往往不能明确意识到通过某个游戏自己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或学会做什么等。但是,幼儿不意识目标并不是说这种学习就没有目标,而是目标隐含在了游戏过程之中。只要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游戏,这些目标就在游戏过程中得到实现。

2。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

如蒙台梭利所说:“幼儿学习时却不知道自己在学习,这就是幼儿的学习特点。”某幼儿园在进大门的路边设置了一些弯弯曲曲的、凸出地面的小路,幼儿在每天来园、离园、户外活动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在小路上扭来扭去地走,感到非常快乐、好玩。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的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正是这样不知不觉地发生着、进行着,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种让幼儿毫不感觉压力的、没有紧张或焦虑情绪的学习方式,让游戏中的学习能够获得最好的效果。

3。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

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不是在外在要求下被动地学习,而总是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总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喜好、探索等内部动机,自我发起、自我挑战,以满足自身的好奇、好动、操作摆弄物体、与人交往等需要,所以他们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主动性,乐意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幼儿游戏的特点

幼儿游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或者说,什么样的活动才是幼儿的游戏呢?

(一)愉悦

游戏一定伴随着幼儿愉悦的情绪体验。幼儿感到不快乐、不开心的活动决不是幼儿的游戏,尽管快乐、开心的活动不都是游戏。

这一是因为游戏适应了幼儿的天性,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游戏中幼儿能够直接地感知自己的需要,并让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正是这种适应与满足给幼儿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二是因为游戏中没有刻意要达到的目标,也并不追求某一外部规定的结果。这样,紧张情绪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就消失了,幼儿不会感到焦虑、害怕、担忧,而能尽情地享受游戏;三是因为游戏中充满自我挑战的乐趣,幼儿在游戏中创造着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这不仅容易取得成功,而即使不成功,也不会有外在压力。成功的体验越多,幼儿积极进取的愉快情绪就越强烈。而失败了,由于自我的目标易于调整,幼儿也不会那么在意,或者说更容易接受失败。因此,游戏中的幼儿总是处于愉悦的情绪体验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情绪的愉悦程度往往是与成人的态度、与游戏的自由程度分不开的。只有成人宽松地对待幼儿的游戏,他们才会觉得幼儿园是一个具有极大快乐的地方,才会觉得游戏是快乐的活动。

另外,幼儿愉悦的情绪体验往往有多种表现方式,有的表现为笑、叫、手舞足蹈、兴高采烈;有的可能做出自己喜欢的某个动作或请老师同伴来分享;有的可能心里很满足,却保持一种安静状态,一直专心致志地继续自己的游戏,等等。愉悦体验的表现不是千人一面的,但愉悦的情绪体验的共同点是幼儿在游戏中所获得的快乐感、满足感、成功感等积极的内心体验。

(二)自主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己选择游戏的内容、形式、进程、材料、玩伴等,而不是由成人主宰、控制。幼儿是否进行自主活动,是判断是否是幼儿游戏的重要标准。当幼儿游戏被明显地控制时,游戏的成分就会大大降低乃至消失,游戏也就不再是幼儿的游戏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成人对幼儿的游戏不能施加影响、不能指导,而是说对幼儿自己的想法成人应予以尊重,不能把意愿强加到幼儿游戏上,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直接去干涉、控制、批评甚至强行制止。成人对游戏的调控主要应当通过间接的隐性的方式进行,如创设环境、提供材料、作为游戏伙伴、装扮为游戏中的某个角色来引发游戏、促进游戏的发展等。在现实中,教师强势导演、幼儿被动参与的演戏似的“游戏”并不少见。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游戏的所谓“高水平”,在游戏前总是作出很多主观安排(如谁扮演某个角色、说什么话、做什么样的表情、使用什么材料等),一旦发现幼儿“演得不像”或做得不到位时,就急忙制止、纠正、示范等。这样缺少幼儿自主性的游戏,与其叫“幼儿游戏”,毋宁叫“游戏幼儿”。

(三)自由

幼儿游戏的愉悦、自主特征使幼儿在游戏中处于欢乐的无压力状态,这是一种身心沉浸于游戏之中,无强制性外在目的约束与捆绑的自由状态。幼儿为好玩而游戏,而毫不在乎游戏之后要有一个什么结果,即玩游戏的目的是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所带来的欢乐,而无除此之外的其他目的,没有刻意要达到的目标或必须完成的任务,这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到一种自由感。如日本幼儿教育家仓桥先生所说:“幼儿在游戏时,一点没有那种眼睛盯着大人的战战兢兢的表情,一点没有不知该往这里走还是往那里走的手足无措的惧怕感,而是全身洋溢着充分的自由感。”如果成人执意要把外在目的不恰当地强加于幼儿游戏的话,那幼儿的游戏自由感就会消失,游戏也就随之变味了。

当然,幼儿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德、智、体、美某方面或某几方面发展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不意识、也不可能有意去追求的。如幼儿喜欢玩积木,仅仅是为好玩而已,并不是因为他知道玩积木能发展想象、锻炼小肌肉。即使成人告诉他,他也不会自觉地要求自己在游戏中去实现这个目的。正因为此,幼儿在乎的是游戏的过程,而不是游戏的结果。如玩沙时,他们会把刚挖好的“山洞”一下子压踏,然后又再挖;搭积木时,他们把积木一个一个往上垒,然后又一下子推倒,并在积木倒掉的过程中自得其乐,小班幼儿更是如此。

那么,要保持幼儿游戏“自由”的特征,怎么去实现游戏的目的呢?重要的是,教师、家长“心中怀着大目标”,头脑中坚信并明确游戏的目的和价值,并将之内化为自己教育价值观的一部分。在正确的观念与目标的指导下,通过间接的巧妙的方式,诱导幼儿在“自由”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迈向游戏目的所指引的方向,实现其应有的发展(参阅前述“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另外,游戏目的的实现是需要长期的慢慢积累的,不能期望一两次游戏就能完全达到某一目标。

(四)创造

幼儿游戏中的愉悦、自主、自由状态使游戏成为幼儿发挥想象、创造的一种最佳活动。幼儿在假想的游戏情景中尽情地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情境、创造关系、创造器物、创造表象,把现实与梦想浑然一体,物我两忘,让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一一变成现实。“每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行为,看上去都像是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你看,他们不是在重新安排自己周围的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吗?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对这个新世界的态度是真诚的……”(弗洛伊德)如玩“医院”游戏的幼儿,凭借想象把小小的游戏角瞬间变成了“医院”,同伴关系变成了“医生”与“病人”,一根管子变成了“听诊器”,一个矿泉水瓶加管子变成了点滴器,躺在“床”上的“病人”与看病的“医生”共同活用着已有的经验,假想出动作、语言、表情,创造出“医院”的活动情景,愉悦地享受着当医生的乐趣,实现着当医生的愿望。另外,由于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他自己想玩、想参与,所以为达到目的,幼儿在游戏中特别能想出好主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一个想参与娃娃家游戏的幼儿,因参与人数已满员而遭拒绝时,竟灵机一动,边“敲门”边喊:“修煤气炉的来了,快开门哦!”这样他不但顺利地进入了娃娃家,还煞有介事地敲敲打打,忙着修“煤气炉”,巧妙地参与到游戏中。

综上所述,真正的幼儿游戏具有愉悦、自主、自由、创造等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幼儿园的许多非游戏的教育活动为提高对幼儿的吸引力,往往会采用一些游戏的做法,融入一些游戏的要素,但这些活动从本质上是不归入游戏的。如教师为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组织的“教学游戏”就是这种性质的活动。教学游戏尽管体现了游戏的某些特征,如愉悦体验、一定的自主选择性、参与性等,但教学游戏有明显的外在目的,是作为服务于特定教育目的和任务的一种手段,而且教学游戏往往由教师控制,注重活动的结果。因此,尽管教学游戏也能让幼儿产生游戏般的乐趣,但从本质上讲,教学游戏是一种寓教于乐、寓教学于游戏之中的教育活动,而非本真意义上的游戏。

三、游戏的主要功能

游戏的特点决定了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情感、认知、社会性以及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

(一)游戏是形成幼儿快乐“原体验”的重要途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