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节 幼儿园课程评价(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五节幼儿园课程评价

一、幼儿园课程评价概述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评价的目的——为什么评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是:

第一,课程评价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激励和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通过评价了解幼儿实际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和需要,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根据幼儿的需要、特点及个体差异,决定或调整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活动形式、指导方式等,以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第二,通过了解课程实施过程各环节的信息、效果等,以了解、判断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课程,推动教学活动优化,提高课程质量。

第三,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来反思和改进工作,这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评价的作用

从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来看评价的作用,幼儿园课程评价主要具有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等作用。

1。鉴定作用

检查或鉴定教育目标是否达成,或者判断达到目标的程度。

2。诊断作用

及时发现现行课程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和问题。

3。改进作用

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进。通过课程评价这一反馈机制,会发现课程的不足和问题,并及时通过信息反馈引起注意,促进保教工作的改进,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和保教质量。尤其是教育过程中的及时性、过程性评价,可以使课程更适合幼儿的需要,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4。导向作用

幼儿园课程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它遵循《规程》《纲要》《指南》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对教育的实践有直接的导向作用。例如对教学活动的评价,《规程》《纲要》《指南》都坚决反对小学化,反对只以幼儿获得知识多少来评价教学效果。这样,评价就应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幼儿的态度与情感,重视幼儿主动参与,重视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努力地改变热衷于“满堂灌”,让幼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反复训练的现象。鉴于评价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所以,评价必须坚持以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作引导,否则课程评价未必能把教育带向正确的方向。

值得说明的是,要注意整体地发挥评价的4种主要作用,特别应侧重于其诊断、改进的作用,避免片面地强调评价的鉴定作用。

例某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本班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比较迟缓,大多数幼儿手指动作不灵活,不会用剪刀,握笔无力等。于是,教师在每日活动中增加了手工制作、夹珠子、编织等有针对性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给予幼儿更多的用小肌肉的机会,如让幼儿练习扣纽扣、系带子等。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幼儿小肌肉的力量与灵活性有了较大提高。

某大班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发现,班上幼儿一遇到什么问题就来找老师,问“这怎么办?”“那该不该做?”等。分析了这一现象,教师找到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给幼儿的束缚太多,使得幼儿凡事习惯请示;二是独生子女的依赖性较强,缺乏自信,怕遭挫折。于是教师设计和组织了“我们都是小老师”的系列主题活动,让每个幼儿表现自己的长处、学习做决定,帮助幼儿建立信心,习惯主动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例子说明,把评价的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等作用整体地发挥,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改进课程,引导幼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而如果把评价仅仅作为鉴定手段,忽略它的诊断、改进作用,就易使评价变味。如有的幼儿园喜欢在期末对幼儿进行测查,并以这一终极结果来评价幼儿与教师。于是,有的教师为取得好的评价结果,就把一学期幼儿所学的内容印成复习材料发给家长,让家长帮助幼儿复习掌握,幼儿的日常活动内容也充满了类似的复习。这样的评价对课程的改进、幼儿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提高丝毫没有任何好处,完全误导了教育的方向。

二、课程评价的内容——评什么

(一)课程评价的内容范围

课程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1。对照教育目标,检查和评估教育教学计划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是否适宜;

2。在课程实施中观察、记录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并以此定期对照教育教学计划中的预定目标,检查和评估该目标本身以及所实施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是否适宜;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定期对照目标及各项要求,检查评估教师的教育态度、行为,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和互动方式等,是否与课程目标具有一致性,是否适应幼儿的需要实际;

4。对照课程目标,测查评估幼儿身心诸方面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以及发展的程度与水平等,包括身体、语言、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

(二)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内容

参照《纲要》《指南》的精神,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宜重点考察:

1。教育计划(教案)和活动目标是否适宜,的确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既有计划性又有灵活性。

2。活动的内容能否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能否挖掘蕴藏在幼儿生活中的有教育价值的问题、事件或现象,引导幼儿深入探究;能否将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加以整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综合地开展活动;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与内容是否相适应。

3。活动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教学方式、策略、环境创设等是否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开展自主探索,不仅能利用已有经验,还有获得新经验的机会(如材料是否充足、师生互动是否活跃、气氛是否宽松、所有幼儿是否都有活动机会、自主探究的时间空间是否较充分、教具以及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利用是否合理得当,等等)。

4。是否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反应与表现,并能根据幼儿的需要或活动的变化灵活应对,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