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幼儿美育(第3页)
不,还有比这更让人担心的是,和孩子见面不谈心。期待成名成家的心理,往坏处说实际包含着“我家的孩子中用吗?”“可以指望吗?”家长的这种自私贪婪的心理,是不可能不影响到孩子的。
我是这样对那位母亲说的:
“你的孩子不是要变成了不起的人物,而是要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成为一个具有更加美好心灵的人——当家长的只要在这方面多关心,不就足够了吗?一个人如果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可以开创出光明的前途;一个人如果所受教育不得法,那么该子就会步入歧途断送前程。我认为,必须培养出心灵高尚的人,而这和是否成名成家(出人头地)是不相关的。”
要热衷于培养孩子的能力,这才是从事才能教育的家长和老师的根本任务。期待某些功利成果决不是才能教育。要造就出人头地的孩子,在我们这里从未产生过这类念头。
因此,在谈到才能教育的时候,是不允许有什么把孩子纳入培养栋梁之才一类打算的。所谓培养栋梁之才,就必定会使跟不上的孩子不断地掉队,在那种教育体系中,只能是选出好教的孩子来进行训练。那里是不存在“哪个孩子都要培养”这种思想的,而仅有“只培养特殊的孩子”这一思想。
(引自《幼儿教育与成才》,[日]铃木镇一著,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
小资料3
美术活动从关注“像不像”到关注“想不想”
文北京军区空军蓝天宇锋幼儿园姚丽红
作为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在以往的艺术活动中,我们一直存在着“重技能轻情感”“重教师轻儿童”的现象。教师在儿童艺术活动中,多以“像不像”作为评价儿童艺术活动的标准,忽视儿童情感、态度的培养,把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模仿、训练。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反思自己的艺术活动,分析儿童艺术活动的特点,用新理念剖析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评价标准,我们的艺术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着变化。
一、“像不像”扼杀了儿童艺术活动的灵魂——创造性。
以绘画为例,在我们关注“像不像”的时候,绘画活动通常是这样的四部曲:范例、示范、操作、讲评。幼儿的画和教师的范例像极了,作为教师就很有成就感。新《纲要》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示范的环节中,教师画一步,孩子画一步,教师画什么,孩子画什么,儿童只是学会了照着教师的范例画画,脱离了教师的示范,儿童依旧什么都不会画、不敢画,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不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操作环节中,教师用公认的造型符号代替了儿童的双眼,孩子画出的是教师眼中的世界。
在评价环节中,教师以“像不像”为评价标准,孩子的作品像克隆一样,千人一面。
艺术活动应该追求什么呢?在不断地思索中,在无数次的观念碰撞中,在一次次解读《纲要》中,教师们认识到:感受、喜欢、大胆表现,才是我们在艺术活动中应该追求的教育价值。我们的艺术教育活动不是以造就艺术家为最终目的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创造力、想象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想不想”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教师要为儿童“大胆地想”“富有个性地想”创设条件。
教师要善于理解、接纳和欣赏儿童美术作品所反映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要善于为儿童创设“想画、敢画、愿意画”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大胆地表现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在进行画鱼的美术活动中,针对幼儿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教师播放了《海底总动员》,动画片马上吸引了孩子的眼光,激发了他们活动的兴趣。让孩子看动画并非放任幼儿,教师在观看中提示幼儿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鱼的形态、变化,引导幼儿去捕捉自己的兴趣点。“你们喜欢哪一种鱼?”“它长得什么样,你能说一说吗?”然后同家长、孩子一起营造了自己的“鱼世界”。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鲸鱼模型、动画鱼、毛绒玩具鱼,教师在班内安置了水族箱,家长带来各种关于鱼类的书籍。孩子们提出了众多的关于“鱼”的问题,“鱼为什么有那么多颜色?”“鱼睡觉不闭眼是真的吗?”“为什么鱼的尾巴长得不一样?”教师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进行整理,有的又抛给孩子,有的请家长帮忙回答,有的需要教师和孩子进行现场观察后再找答案。这个过程,看似与美术活动无关,其实这正是儿童感知鱼、体验鱼、喜欢鱼、探索鱼的过程。随后教师注意到孩子们有了捏鱼、画鱼的需求,刚开始,只有几个孩子在美工区用彩泥捏鱼,教师立刻为孩子们提供了烤箱,将他们的作品烘干,并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海底世界的背景图。这一行动激发带动了其他孩子的制作灵感,他们纷纷为自己班内的海底世界出谋划策,有的要剪鱼、有的要画鱼、有的要折鱼。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卡纸、皱纹纸、牛皮纸、彩色橡皮泥、本色陶泥、牙签、玻璃瓶、易拉罐、颜料等,教师发现没有教孩子怎样画鱼、捏鱼,可孩子们画得五彩缤纷,捏得惟妙惟肖。当从烤箱中拿出自己捏的作品时,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是我捏的!”“这是我的海马!”“我的章鱼真漂亮!”一个孩子们自己营造的“海底世界”呈现在每一个孩子面前。巨大成功带给孩子无比的自信,更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来。
(引自《回到基本元素去(上)》,李季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拓展阅读
如果你还想进一步了解本章内容的话,可以阅读下列书籍:
1。《学前教育学》,梁志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美]马乔里·J。克斯特尔尼克等著,邹晓燕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培养幼儿的成长能力》,[日]本吉圆子著,刘洋洋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给幼儿教师一把钥匙》,王化敏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教育学文集·美育》,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李季湄、张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楼必生、屠美如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德育美学观》,檀传宝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6。《学前教育学原理》,[苏]查包洛塞兹、马尔科娃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美]丽莲·凯茨著,廖凤瑞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美]芭芭拉·鲍曼等:《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136页,吴亦东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