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 就业信息的整理和利用(第1页)
任务三就业信息的整理和利用
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就业信息之后,大学生不要急于求职,而是要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和分析,剔除无效甚至虚假的信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侧重地参加应聘活动,这是就业信息搜集和运用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就业信息的整理及其原则
(一)对比信息,把握重点
当大学生从不同渠道搜集到大量信息之后,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梳理和归类,对比各用人单位对所招聘人员的素质的要求、岗位类别、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将所有自己感兴趣的真实信息由重要至次要作一个排序,从中选取出对于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信息认真加以分析,并注意留存,而一般的信息则仅供自己参考。这样做有利于大学生明晰求职的重点目标和具体方向。
(二)全面考察,深入了解
将就业信息对比归类、侧重选择之后,大学生需要通过有关人士去打听这些重点信息的可靠程度,深入了解招聘单位的具体情况,一方面防止上当受骗,另一方面也为将来的求职面试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仅凭招聘信息所传递的内容,仅凭自己对信息的一知半解,便盲目地去投递简历或直接应聘。
还有些学生在整理信息时会陷入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人会认为朋友介绍的就一定可靠,便重点关注,网上、报纸上得来的信息却不放在心上,或者有人会很轻易地对经常做广告的某些用人单位青睐有加,盲目地认为熟悉的就是最好的。无论从哪里得来的信息,大学生都要经过全面考察和深入了解之后,再做出是否应聘的决定。
有很多大学生过于看重毕业前能否择业成功,很少去认真分析自己应聘单位的具体情况,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大多是“皮毛”而已,这反映出大学生们择业的“盲目”“浮躁”或者说“急功近利”的心态。事实上,对应聘单位不了解,不仅影响择业的成功。更可能给未来的工作带来不可估计的负面效应。
(三)放平心态,拓宽范围
有些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就为自己定了个“坚定不移”的目标,比如毕业后只考公务员,或只考研,或只进企业等,当理想落空后,又怨天尤人,愤世嫉俗,甚至轻易地否定自己。大学生在整理就业信息时,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自己事先计划从事的职业,或周边较近的地区,或专业对口的单位以及某些“热门”单位,这会大大降低求职的成功率。要将心态放平,将就业范围扩大,不要太过理想化,先就业再择业。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自己的潜力空间或自己真正适合从事的职业,很多时候是要经过很多尝试甚至失败之后,才真正被自己发现。这种心态能帮助大学生减轻就业压力,找到满意的职业。
二、信息的利用价值分析
(一)辨别信息的真伪
一般来说,真实可靠的招聘信息都是经劳动、人事部门核准的,然后通过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向毕业生发布,或由人才市场电子信息屏及招聘信息橱窗公开发布,或在正规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上发布的信息。一个比较好的就业信息应包含以下要素:
1。企业介绍。包括企业的全称、性质、业务经营范围、发展实力及远景规划等相关情况。
2。详细的职位说明。包括岗位职责、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对从业者学历或职业技能等要求,还包括对从业者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3。福利待遇。包括每月薪资水平、资金计算办法、办理何种保险、是否享受公费医疗等。
4。申请方式。说明应聘者可以通过何种方式来申请职位,是亲自申请、电话申请还是投递简历等。
5。联系方式:注明企业的联系电话或是邮编、地址,及附近的交通线路。
例如,一则招聘广告上写道:“高薪诚聘:软件工程师,2名。要求:本科毕业,英语六级以上,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备历、照片;联系地址寄:上海××路××号××先生收,合则约谈,恕不退件”。该招聘广告存在以下缺陷:其一,没有给出该岗位的具体职责,让应聘者无法判断本人到底是否适合该岗位。因为软件工程师有很多种,例如,做单片机应用软件设计的软件工程师,可能就不会做数据库软件设计;其二,“备历”是指准备学历还是简历或二者皆备?是准备原件还是复印件?并未清楚地说明;其三,未说明劳资制度和工资待遇;其四,联系方式不明确,只有招聘地点。面对这样的招聘信息,大学生一定不要急着去应聘,要通过各种方式先打探虚实,再投简历不迟。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虚假信息,不仅包括黑心企业的欺骗、个别正规企业也会,还有一些不骗财物的骗术。大学生在筛选和分析信息时,要睁开慧眼,以防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二)抓住信息的关键点
经过整理和筛选之后,对于那些真实、可靠的信息,大学生要善于抓住其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人单位的准确全称。
2。用人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和规模。
3。用人单位的人事管理权限,即它所隶属的上级主管部门。
4。用人单位的使用意图、具体工作岗位,和对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了解这些信息是为了更好地对照自己的条件,准备求职资料,为求职成功做充分的准备。
5。用人单位的各种联系方式,如电话、网址、人事部门联系人的邮箱、通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