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幼儿园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急救处理措施有哪些(第1页)
三十七、幼儿园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急救处理措施有哪些
急救是人们在突然发生疾病或意外事故时为抢救生命、改善病况和预防并发症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并为医院的进一步救治奠定基础。
很多意外是完全可以防范的,而出现意外之后的急救尤为重要。不少意外事故都需要及时处理,然后再送往医院。限于经验和知识的缘故,很多保教人员在面对幼儿的意外事故时,不知道怎样处理或者进行了错误处理,从而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您想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将幼儿受伤害的程度降至最低,那就先好好补上这一课吧!
1。对学前儿童急救的方法
(1)人工呼吸。
不少意外事故都可能导致心跳、呼吸停止。在抢救心跳或呼吸突然停止的重危儿童时,人工呼吸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图6-1口对口人工呼吸示意图
人工呼吸常用的方法有口对口人工呼吸和仰卧牵臂式人工呼吸两种。
①口对口人工呼吸。在无抢救用具的情况下,口对口人工呼吸是最常用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具体见图6-1。施救者应首先清理患儿呼吸道,迅速将其口腔中的异物、血块、黏液或呕吐物清除,保持其呼吸道畅通;然后解开患儿衣领,脱掉紧身外衣,以利胸廓活动;救护者从一侧用一手捏住患儿鼻孔,另一手捏住患儿下颌,避免舌根后坠引起呼吸道梗阻,用托下颌的手掰开患儿的口,救护者吸足一口气,对准患儿的嘴用力吹气。当看到患儿胸腹部稍有隆起时放开鼻孔,移开嘴,让空气由于其胸廓的自动下陷而排出。重复上述动作,吹气与排气的时间比为1∶2;呼吸频率:3岁以下的婴儿30~40次/分,3~6岁的幼儿20~26次/分。
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儿的自主呼吸是否恢复,一旦有了自主呼吸,人工呼吸仍要顺着自主呼吸的节律坚持数分钟,以防止患儿的呼吸再次停止。
②仰卧牵臂式人工呼吸。此法是人工呼吸的另一种常用方法,特别对幼儿效果较好。因为幼儿胸壁薄,外界稍加压力,即可明显地作用于肺部。使用此法时,患儿仰卧,上肢放在身体两侧,背部垫柔软衣物,使胸部上凸,头后仰。救护者双膝跪在患儿头部两侧,握住其手腕,将患儿双臂上举,并向外伸展,使胸廓变大,造成吸气。然后,将双臂回拢,用其手腕挤压**下部,造成呼气。反复进行,即可收到较好效果。具体见图6-2。在进行人工呼吸时应保持患儿呼吸道畅通,防止用力过猛,吹气量过大,避免由于动作不恰当而引起患儿胸骨、肋骨、脊柱的骨折。在患儿的死亡特征(心跳和呼吸停止、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和固定等)未全部出现之前,不应放弃急救。
图6-2仰卧牵臂式人工呼吸示意图
(2)止血。
托幼机构内儿童的意外事故很多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对于出血,特别是大动脉出血,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然后再做其他处理。幼儿自身的血液量较少,如在短时间内失血过多,会危及生命。
①加压包扎止血法。常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毛巾、布等,折成比伤口稍大的垫子盖住伤口,然后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可达到止血的目的。此法可用于动脉或静脉出血。
②止血带止血法。适用于大血管出血,尤其是动脉出血。加压包扎法无效时可使用此法,止血效果较好。使用此法时常用橡皮管、绷带、三角巾等。上止血带前,先抬高伤肢,帮助静脉回流。然后看准出血点,在止血带与皮肤间垫上垫子,将止血带扎在伤口上方接近伤口处(但禁止缚在上臂的1/3处,以防损伤桡神经)。止血带的松紧应适度,以摸不到远端的静搏为宜。同时应紧急送医院救治。扎上止血带后应定时放松,以使组织获得血液供应,避免坏死。一般15~2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30秒到1分钟。如出血停止,不必再包扎。
③一般止血法。小伤口的出血,可用生理盐水(9克盐加冷开水1000毫升配成)冲洗局部,涂红药水,盖上消毒纱布块,用绷带较紧地包扎伤处,以不出血为度。
(3)骨折的处理。
幼儿骨折是指幼儿在意外事故中骨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折断的骨不穿破皮肤而外露的骨折,称为单纯骨折(又称闭合性骨折)。如果折断的骨刺伤局部的肌肉,骨的断端外露,神经受到伤害的骨折,称为复杂骨折(又称开放性骨折)。幼儿骨骼中有机物多,外层骨膜较厚,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折而不断”的现象,称为“青枝骨折”。
骨折的处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