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节 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当今市场经济已进入诚信时代,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诚信日益成为企业立足之本与发展源泉。大学生既然选择了创业之路,就要遵守这一行的规范。正因为你刚入行,就更应把信用放在第一位,以此赢得客户的信赖,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

(八)忽视技术创新,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据相关统计材料显示,大学生创业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拿不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发明,或是有了发明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没有及时申请知识产权。因此,大学生创业应选择知识产权明确的项目,并根据市场的动态做好产品的创新工作,即产品的更新或换代。同时还应加强自我保护,及时申请专利,使企业有序、稳步的发展。

(九)心理素质脆弱,一触即溃

有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创业中的各种困难估计不足,一次营销决策失误、一次小型财务危机,或是一次上门推销失败,都会让他们感到创业的艰难,在心理上元气大伤,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创业**。

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与麻烦,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大学生要正确看待,不要遇到挫折就放弃,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创业毅力,经得起打击,吃一堑长一智,及时振作起来,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自己的弱点与不足,并加以改正,企业自然就会焕发新的活力。

总之,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调整好心态,提高自身的综合组织,树立较强的市场观念,锻炼对市场的操作能力,就能规避创业中的风险。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大学生创业一定会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创业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大学生创业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结合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当地需求,适当放宽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为其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其次,全面落实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最后,为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制定针对下乡创业毕业生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理顺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融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以及咨询服务机构等。

(二)社会方面

社会各界要关心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重视加强与高校的联系,积极探寻有效途径,多侧面、全方位地为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首先,争取利用当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区,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其次,可建立一批层次较高的针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培训机构,加强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培训与指导,帮助大学生早日步入良性的创业轨道。最后,媒体要营造积极、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合理、客观地评价大学生创业现象,鼓励和支持有意愿的大学生自主创业。

(三)学校方面

高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关键。具体说来,高校应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全面开设创业课程。高校应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创业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创业培训,不仅仅局限于教授学生怎样创业,还要实施以对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基本目标,以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高校要全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课程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与实际、市场相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各专业的优势与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学与指导,采用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触动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各行业优惠政策、行业特点、行业前景分析等内容纳入课程教学,构建全方位的行业创业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创业前就能对将要从事的行业有客观而全面的认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重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创业是一种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必须将创业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才会产生结果、绩效和价值。因此。高校在重视创业教育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主题的工作坊,以案例探讨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定期组织创业聚会,并邀请社会上的创业者参与,让学生在聚会中与创业者零距离接触,去分享创业者的成败经验,进一步了解创业的历程;通过举办创业大赛,模拟创业情境,使学生将创业理念和课堂所学知识有机结合,锻炼学生个人及参赛团队的创业能力。还可以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志在创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另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成立创业协会,促进大学生创业群体间的沟通和交流。

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创业培训质量。高校应花大力气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和工作人员从事创业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和开展教师培训进修、研讨交流活动,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配备,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稳定师资水平。同时,要改善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的问题,注重吸收社会各界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成功人士,特别是各行业企业家作为创业兼职教师。不断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四)学生自身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大学生成功创业,归根到底,主要还得靠自己。因此,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自己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全面提高自己,为创业提前做好各项准备,才能比较顺利地获得将来创业的成功。

1。自觉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在思想上应尽早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改变只有常规就业才有出路的想法,自觉培养创业意识与开拓精神,要有敢于艰苦创业的勇气,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价值实现途径多元化的需要。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被动的求职者,更应成为主动的职业创造者。要认识到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环境下,只要创业意识强烈,个人准备充分,学会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敢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去拼搏竞争,勇于自主创业、科技创业、艰苦创业,就能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并实现创业的成功。

2。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意识地组建创业团队。创业者需要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有创业准备的大学生在平时应注重各种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构建并完善合理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具体来说,在校大学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及相应技能。对专业的学习,一方面是自身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可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大学生最好结合本专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创业方向,这样,可把自身专业知识充分运用于创业活动中,提高创业成功率。其次,还要学习掌握一定的管理、金融、投资、法律、市场营销等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了解商业运作的规律和过程。再者,要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包括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实践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往、风险承担能力等。最后,对于有创业准备的大学生而言,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还应根据自己的创业理想,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有意识地组建创业团队,把创业行动建立在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以及人脉的聚集之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