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会管理情绪(第2页)
(5)不恰当的自我评价。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更注重自己的外貌、气质、能力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分化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然而,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对现实中的自我评价达不到所期望理想的自我标准时,两者发生矛盾,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失去达到理想的自信,产生自卑的情绪体验。
自卑也可以是不合理的自我评价造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斯的ABC理论认为,一些负面的情绪体验,如自卑、抑郁、焦虑等,都是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观念造成的,现实很难满足一些不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当现实与它们发生矛盾时,个体便会产生以点概面的、消极的、不合理的自我评价。有的大学生常因某事不如意而过低地评价自己甚至是否定自己,认为“我没用,我什么事都做不好”。
就客观因素来说,主要有:
①学校、专业不如意。高校有普通和重点之分,专业也有“冷门”和“热门”之分,这样,普通高校、“冷门”专业大学生与其他人相比时自叹不如。另外,许多大学生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或专业,进校后会产生失落感甚至自卑感。
②个人先天条件。由于个人先天条件的缺陷或不“如意”,如残疾、身高、长相、体型、肤色等,都可能造成大学生的自卑,给大学生带来精神压力。这种情形在高校中比较常见。
③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些大学生在一种环境中有严重的自卑感,而在另一种环境中却没有。例如,有一位学生说:“当我跟中学的老师、同学在一起时,我感到非常开心、得意,而当我回到海市蜃楼般的大学校园,面对风格迥异的老师和同学,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有一种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自卑感。”这是由于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所导致的不适应引起的。
④家庭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家庭有权有势,有的家庭经济拮据,一些虚荣心极强的大学生由于自己的家庭满足不了自己的虚荣心而感到自卑。有些大学生因父母离异或父母感情不好,面对其他家庭幸福的同学会感到自卑。
要克服自卑感,首先要建立起正确对待自卑的态度,分析产生自卑的原因和内在心理过程,从而能够对这些原因有正确的认识,继而通过建立合理、积极的自我评价来消除和克服自卑。
2。焦虑
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它包含着紧张、不安、惧怕、烦躁、压抑等情绪体验。许多人说不出自己焦虑的原因,但研究已经表明,事情的不确定性是产生焦虑的根源。
焦虑可划分为三类:一是神经性焦虑,指当大学生意识到内心的欲望与冲突却无法控制时所发生的恐惧感。有时是无名的恐惧,有时是强烈的非理性恐惧。二是现实性焦虑,这种焦虑是由现实环境的压力与困难引起的,大学生自我无力应付。例如,无力参与竞争、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社会文化差异悬殊等。三是道德性焦虑,指由于社会生活准则引起的,大学生对自我的责备与羞愧感。他们因唯恐犯错误或触犯不能逾越的规定,时常自责、受到罪恶感的威胁。这三种类型的焦虑不是单一的,有时神经性焦虑与现实性焦虑混合起来;有时道德性焦虑与现实性焦虑混合起来;有时神经性焦虑与道德性焦虑混合起来;有时也可能是三种焦虑的混合。
常见的引起大学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有:
(1)因适应困难而产生焦虑。这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情况。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造成对新环境难以很快适应,因而引起各种焦虑反映。例如,有一位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大学生谈到,入大学以前生活上的事都由父母包办,衣、食、住、行都有人给自己安排。现在这一切都要自己来做,却不知如何去做。学习紧张,还要想着怎么去处理这些事,因此感到焦虑不安。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位大学生由于生活在一个过分依赖的家庭环境中,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因此当置身于一个新的、不得不依靠自己独立安排生活的环境中时,常常因不知该如何做而产生焦虑情绪。
(2)学习上的不适应也是促使焦虑产生的原因。不少大学生习惯了高中时那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上大学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很快适应。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不多,自己自学的时间较多。到了图书馆,又不知如何学起、无所适从,由于学习方法不得要领、学习成绩下降,一些大学生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前途感到忧虑不安,极个别的担心自己会完不成学业,陷入焦虑状态之中。
(3)考试焦虑是大学生中较常见、较特殊的焦虑情绪表现,即由于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忧虑、紧张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一般在考试前数天就表现出来,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而日益严重。研究表明,把对好成绩的期望降低到适当的水平,可以减轻考试焦虑。
(4)大学生中另一种常见的焦虑情形是因对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而产生的焦虑。大学生因学习比较紧张,脑力劳动任务比较繁重,存在着一些可能使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如失眠、疲倦等。当这些因素作用于那些过分关注自己健康状况的大学生时,便有可能导致焦虑的产生。咨询中心常接待一些大学生,自感身体不适、睡不好觉,几次到医院去检查,任何指标都正常,但就是自感身体不舒服、终日无精打采,由此影响了学习。对于这种情况,要克服焦虑首先就要正确认识人的脑力活动对健康的影响,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增强体育锻炼,而不应该沉湎于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过分关注,因为这有可能通过暗示作用使自身身体的各种不适感加重,从而加重焦虑情绪。
克服焦虑情绪的方法主要有:
(1)科学地认知。认知评价能力,对个体的焦虑水平影响很大。拿考试焦虑来说,大学生如果对某次考试非常重视,那么他就会十分在意,焦虑水平就会提高。每位大学生都曾经受过或轻或重的考试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考试,但若过度则适得其反。
(2)学会放松。焦虑往往伴随着紧张,紧张又增强焦虑,因此学会放松对减轻焦虑很有帮助。
情绪放松有以下几个标准:心率平缓而节奏;呼吸慢而均匀;肌肉松而不散;四肢酥软且有暖融融的感觉;心境平和而舒畅;感觉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动作灵活、自然、无拘无束;身体能从疲劳中得到恢复,工作和学习效率高,常用的情绪放松的方法有:深度呼吸法、静坐冥想法、自我暗示法、意象训练法和身体放松法。
(3)增强自信心。大学生的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引起的焦虑通常是由自信心不足引起的。所以,要消除焦虑就必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当然,这种自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学识、能力基础上,如果大学生平时能认真掌握所学的知识,就不会害怕考试,也不会产生考试焦虑。
3。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羞愧、自卑等情绪,抑郁就像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人人都曾体验过。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时过境迁很快会消失。也有少数大学生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导致抑郁症。性格内向孤僻、多疑多虑、不爱交际、生活中遭遇意外挫折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情绪抑郁的大学生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不愿参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长期的抑郁会使人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使大学生无法有效地学习和生活。
抑郁情绪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的不良情绪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的抑郁情绪都可找到较为明显的精神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落后、失恋、人际关系不和谐以及其他有关的负面生活事件的影响。然而,失恋或学习上的失败是大多数学生都可能遇到的情况,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抑郁情绪反应。一些大学生产生抑郁是由于对一些负面事件的不正确认识,以及因此而对自我价值的不合理评价。他们过分追求完美,希望自己在大学期间能在各方面都十分出色,这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改变不合理观念,对出现的负面生活事件,建立正确认识、评价和态度是克服和消除抑郁的关键,这与克服自卑的方法是一样的。
要克服抑郁心理,首先应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可能是暂时的,产生这种消极情绪,是抑郁者消极认知的结果。有的大学生一次没考好就一蹶不振,他片面地认为没考好,就是不聪明,就不是一个好学生。其实这可能是由于没复习好、身体不适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只要通过努力,把这门功课考好,问题就解决了。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
其次,注意锻炼自己的意志。“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一个人一旦拥有坚强的意志,他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曲折和困难,烦恼、痛苦不可避免,关键是一定要尽快重新振作起来。大学生们平时应多参加集体劳动,多做点家务,这对锻炼意志都大有好处。同时还要树立必胜的信念。“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积极的信念会使大学生乐观向上、朝气蓬勃,并产生坚定的意志。必胜的信念,会使大学生始终充满斗志,充满乐观主义的豪情。因此,信念始终成为引导和鼓舞大学生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指路明灯和推进器。
此外,还应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感情,抑郁的人多是极力压抑自己的某种不满、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或是得不到表达,或是不会表达。要知道,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所有情感的权利和必要。压抑只能造成郁闷,只要表达得恰到好处,就会增进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