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 幼儿园与小学有什么区别幼儿园的定位与培养目标(第1页)
问题一幼儿园与小学有什么区别?——幼儿园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一、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
小学,是人们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最初阶段的,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的特点表现为以老师口授为主,学生以听、读、做作业来掌握理论知识,偏重于抽象思维。
幼儿园与小学在学习环境、生活制度、师生关系、学习方式、成人对儿童的教育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那么,什么是幼儿园?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幼儿园被放在学校的范围内来讨论。从大多数国家的教育制度上看,如在美国,幼儿园主要接纳5~6岁的儿童,幼儿低于5岁被划为婴儿,婴儿时期的孩子主要是在哺乳室、托儿所或护养院等。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认为,孩子5~6岁可以开始接受正式教育。这样的话,幼儿园通常被定义为学龄前的一种教育形式。幼儿园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创造性地玩耍,适当地接触社会,逐渐在社会中认识自己。所以德国的福禄贝尔(F。Froebel)于1837年就指出,幼儿园是“孩子们的花园”,提出玩耍对孩子们的意义。比方说,福禄贝尔通过游戏、音乐、歌唱以及讲故事来教育孩子。他认为,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庭、独立地走向学校的第一步。由此可见,幼儿园应以游戏为主要教学形式,实行保教结合原则,在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合理综合组织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并以户外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积极运用感官感知周围事物。即使上课,也是采用形象直观的、游戏的形式,寓教育于游戏中。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最基本环节,有人说对幼儿进行教育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画一样,可以任意涂抹,所以下笔之前千万要慎重。但是现在好些执笔画画的人关心的并不是这幅画画得怎么样、质量如何,这幅画今后是否能增值,而是把任务完成就可以了。这就与我们教育的初衷相背离了。就目前的幼儿教育现状来看,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相应的问题也开始出现。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近些年来,民办幼儿园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从承办主体上看,民办幼儿园是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办的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相比,民办幼儿园主要以盈利为目的,这就使得部分幼儿园并不是真正把培育全面发展的幼儿、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办园的宗旨,而是一味“向钱看”。为了多收幼儿、多赚钱,这些幼儿园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不顾幼儿的年龄实际、身心实际,而将小学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照搬给幼儿教育,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以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日趋严重,且有加速蔓延之势。
教育心理学家早就指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小学化”不良倾向不仅增添了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象能力。同时,对孩子正常的生理发育也不利。如教孩子写字,因为幼儿手部肌肉尚未发育成熟,控制笔画的能力还很差,难以形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习惯。因此,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完全违背了幼儿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应当禁止。因此,我们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它与小学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区别,幼儿园教学活动更灵活,形式丰富、种类多样。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较常见的教学活动类型有领域活动、主题活动、综合活动等。
二、幼儿园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幼儿园教育是指3岁至入小学前的教育,从宏观上讲,幼儿教育是由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来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为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强**育活动要“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用一句话对此进行概述,即“一切为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但是,目前国内却出现了一些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分学科学习小学课程内容,开设写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教授奥数、珠脑心算、四书五经等幼儿难以理解的内容,甚至提出“认读1000个汉字,背诵60首古诗,熟练进行100以内加减运算”等教学目标。
第二,小学附设学前班或附设幼儿园,没有独立的符合幼儿园标准的园舍场地,按小学生班额甚至超班额人数编班,有的一个班人数多达六七十人;按一般小学教室的方式编排座位,前后座椅拥挤不堪,幼儿完全没有活动空间。
第三,统一使用教材和教辅材料,满篇文字,图画很少,毫无趣味,完全背离了幼儿认知规律。
第四,以举办双语班、兴趣班、特长班、实验班、蒙特梭利班等为名进行小学化教学,提前学习文化知识和开展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强化训练活动。
第五,无户外幼儿活动场地或场地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幼儿探究、游戏、运动的需要。
第六,采用“粉笔+黑板”的小学教学模式,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
第七,玩具、游戏材料、操作材料缺乏,无法开展幼儿游戏活动。
第八,不按规定年龄编大、中、小班,不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组织相应活动,让幼儿提前进入学前班学习。
第九,不遵守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执行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上午3~4节课,下午2~3节课,按每节课40分钟上课。
第十,给幼儿布置写、读、算、背等家庭作业,进行文化知识考试,一些小学对入学儿童进行面试,按文化成绩高低录取入学。
在教学内容上,用小学课程中识拼音、识字、100以内加减法等教学内容替换幼儿园的课程,或者用所谓“特色课程”充当幼儿园全部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监督幼儿死记硬背,实施知识强化学习,甚至留家庭作业;在组织形式上,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开展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和竞赛;在办学形式上,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获取利润。
★案例★
月月的妈妈是某高校的教师,月月从中班开始就在妈妈的安排下学习英语、舞蹈、绘画、钢琴等各项技能。中班下学期,月月的妈妈开始表现出焦躁的情绪,曾反复追问老师:“我们在这儿毕业,上小学能不能跟得上啊?”在月月妈妈的影响下,部分家长也变得躁动不安,教师的工作陷入了困境。
分析
1。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