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 职业生涯理论(第1页)
4。1职业生涯理论
一、心理动力理论
博尔丁(Bordin)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心理动力理论。该理论起源于精神分析,强调人的内在动力与需要等动态因素的心理作用在个人选择职业历程中的重要性。博尔丁等人认为职业是用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如果个人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那么一定会选择以自我喜好的方式来寻求满足需要而避免焦虑的职业。
心理动力论起源于心理学的精神分析论,然而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虽承认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性,却并不特别重视职业方面的问题,甚至认为工作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不愉快但仍需完成的责任。但新弗洛伊德学派十分重视工作的意义,并认为它是满足需要,促成个人心理发展的要素。将此观点引用到职业辅导领域者有博尔丁、西格尔(Segal)等人。他们强调人内在动力与需要等动态因素的心理作用在个人选择职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即早期亲子互动会影响未来需求层次的建立。换句话说,职业选择主要是用于满足早期建立起的需求(约在六岁左右建立),由此称之为心理动力论(PsyicApproach)。博尔丁等人的心理动力论至今仍在发展。
1。心理动力与职业选择
博尔丁等人(1963年)认为,职业是用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如果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个体必定会选择以自我喜好的方式来寻求满足需要,而避免焦虑的职业。在选择的过程中,每个人早期经验所形成的适应体系、需要等人格结构是最重要的心理动力来源。近年来,博尔丁(1984年)更强调好奇、精确、权利、表达、是非价值观及抚育等自我需求方面在职业选择上的功能和作用。
2。“游戏”的需要
博尔丁(1984年)认为人格与工作或职业生涯的关系在于“游戏”所扮演的角色。“游戏”是一种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表现方式,也是一种需要,会刺激个人在寻求自我满足的职业时,把工作与“游戏”糅合为一体。在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人人格发展历程反映了对双亲的认同,若亲子双方交互关系良好,则外在要求与“游戏”的需要满足融合在一起,工作即成为愉快、有趣的经验。否则,工作将变成负担。
二、职业抱负理论
职业抱负的发展是戈特弗雷德森(Gottfredson)发展性理论的主题。他认为,在职业发展中的自我概念是选择生涯的主要因素,而自我概念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个人的社会阶段、智力水准以及其他性别类型的经验等。
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大小及力量导向、性别角色导向、社会评价导向、内在独特自我导向阶段。在这个发展的模型中,职业偏好融合了生理及心理成长伴随而来的复杂性。而职业偏好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在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渐增的职业抱负限制。也就是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认知的深入发展,职业抱负水平也将有相应的变化与发展,从而影响今后职业生涯的选择与改变。
三、社会学习理论
格林豪斯(Greenhouse)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引入到职业指导领域,认为影响就业决策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环境状况和特殊事件、学习经历和学习模式以及职业倾向方面的技能等方面。该理论强调通过对不同职业角色和工作环境的接触,学习新技能、培养新兴趣以应对工作环境变化的需要。社会学习理论是以社会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类职业生涯选择的行为,特别强调社会因素和学习经验对生涯选择的影响。格林豪斯认为,遗传天赋、环境条件和事件、学习经验以及任务进行技巧将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决定。其中,环境条件和事件包括了社会因素、教育条件和职业条件,而任务进行技巧是通过遗传天赋、环境以及不同的学习经验的交互影响而形成的技巧,包括目标设定、价值澄清、确定选择方案以及职业信息的获得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职业生涯的选择是一种相互的历程,这种选择不仅反映人具有自主选择的结果,也反映社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与要求。同时,该理论也认为生涯决定是人生长期的历程,不只是发生在某一阶段,而是由从出生到退休的过程里,连续不断的各种事件与任务进行技巧所决定的。因而,必须在生涯辅导中重视生涯决定技巧的指导。
格林豪斯研究人生不同年龄阶段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职业准备
典型年龄段为0~18岁,主要任务是发展职业想象力,对职业进行评估和选择,接受必要的教育。此阶段所作的职业选择是最初的选择,而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个人职业的最初方向。
2。进入组织
典型年龄段为18~25岁,是进入组织阶段,主要任务是在一个理想的组织中获得一份工作。在获取足量信息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一个合适的、较为满意的职业。在这个阶段,个人所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将影响个人的组织选择。
3。职业生涯初期
处于此阶段的典型年龄是25~40岁,主要任务是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职业成功做好准备。
4。职业生涯中期
40~55岁是职业生涯中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早期职业生涯重新评估,强化或转变自己的职业理想;最终选定职业,努力工作,有所成就。
5。职业生涯后期
从55岁直至退休为职业生涯后期。继续保持已有的职业成就,准备隐退,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社会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哪些因素影响人的职业生涯决策。格林豪斯把影响生涯决策的因素归纳为四类:
(1)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遗传素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对职业或学校教育选择的自由,这些因素包括:民族、性别、外在的仪表和特征等。某些特殊能力也会影响个人在环境中的学习经验,而伴随这些学习经验而来的兴趣与技能,对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将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个人的特殊能力包括:智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
(2)环境状况和事件。影响教育和职业选择的因素中,有许多来自外部环境,而非个人所能控制。这些环境状况和事件可能来源于人类活动,也可能来自自然力量,如:工作机会的数量和性质、训练机会的多少和性质、洪水等。
(3)学习经验。个人独特的学习经验,在决定其生涯道路时扮演重要的角色。
(4)工作取向的技能。个人所习得的各种认知和表现的能力,可以应用于生涯决策中。工作取向的技能对个人来说随着环境变化,它能用来解释这种变化与自我观察及世界观推论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测未来变化的方向。
上述因素,如遗传因素、特殊能力以及不同的学习经验等,会以一种交互影响的方式使个人形成特有的工作取向技能,工作取向的技能又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习惯、工作标准与价值、情绪反应、知觉和认知的历程等。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上述四类因素不断地交互作用,形成个体对自我的推论、世界观的推论和工作取向的技能和行动。格林豪斯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生涯决策影响因素的有用模型,通过把各种影响因素归入到他的模型中,可以使问题简化。不过,这一分类的指标不易把握,在应用时会感到困难。
四、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DonaldSuper)是职业发展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人物。他经过二十多年的大量实验研究,提出了人一生的完整职业发展阶段模式,这是他对职业发展研究最主要的贡献,也是其理论最有影响的部分。“自我概念”(Self-cept)是萨伯理论的核心概念。所谓“自我概念”,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青春期以前形成,至青春期较为明朗,并于成人期由自我概念转化为职业生涯概念。工作与生活满意与否,就在于个人能否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发现自我的机会。用舒伯的话说,“职业生涯就是对自我的实践”。而这个自我实现亦即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角色,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前一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成就,个人面对及完成发展任务的准备程度则体现了个人的生涯成熟度(CareerMaturity)。“职业指导即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适合的职业角色形象,使个人在世界中接受考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造福社会。”职业发展理论把个人职业选择与发展纳入到整个人生发展的高度来考察和研究,从而建立起自己严密的理论体系与具体的指导方法体系。这一理论的提出,在职业指导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公认的传统职业指导理论的分水岭。
1。成长阶段(GrowthStage,0~14岁)
通过家庭和学校中关键人物的影响并加以认同,儿童逐渐学会发展其自我概念。这个阶段的早期,需要和幻想占统治地位,随着参与社会和了解现实的增加,兴趣和能力变得更加重要。成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逐渐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同时对工作和工作的意义有初步的了解。舒伯把成长阶段又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时期:幻想期(Fantasy,4~10岁),需要占统治地位,在幻想中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兴趣期(I,11~12岁),喜好成为职业期望和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能力期(Capacity,13~14岁),开始更多地考虑自己能力以及工作要求。
2。探索阶段(Exploration,15~24岁)
在探索阶段,主要是角色鉴定和职业探索。该阶段包括三个时期:
尝试期(Tentative,15~17岁),个人对需要、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就业机会等因素都有所考虑,并通过幻想、讨论、课外工作等方式进行尝试性选择,确定可能的合适工作领域和工作层次。试验期的主要任务是明确一种职业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