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幼儿园教育案例赏析(第1页)
第九章幼儿园教育案例赏析
一、教育反思案例
【案例1】
“手表撞了我的手!”
媛媛今天戴了一块又大又宽的手表和一根粗粗的水晶项链,早上一来就不停地向老师和小伙伴们炫耀这两样宝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活动中,媛媛始终不忘它们,她每过一会儿就摸一摸、看一看,注意力全在手表和项链上。为了转移媛媛的注意力,我们跳起了媛媛最喜欢的迪斯科,媛媛果然兴奋起来。刚跳了一会儿,就听她叫:“曹老师,手表撞了我的手,难受!”
我就势引导她:“哟,手都红了,快摘下来吧。”媛媛主动摘了下来,又过了一会儿,媛媛摘下了项链,因为运动时脖子实在不舒服。媛媛高兴地请我保管好她的宝贝,我趁机告诉她小朋友喜欢蹦蹦跳跳,不宜佩戴首饰,否则会损伤身体。
评析
以密切关注代替简单性急,在幼儿有了怎样才是舒适的和安全的亲身体验后再因势利导,让幼儿主动要求摘去成为活动负担和潜在危险的首饰,在保护了天真的爱美之心的同时,又保障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案例2】
“我还想当小老师!”
晨间选小老师,耀耀坐得特别直。我知道他很想当,可是昨天他刚当过,因此我就选了另一个小朋友。耀耀立刻噘着小嘴,很不高兴。吃点心时,耀耀将小老师发的饼干狠狠地摔在地上,然后伏在小桌上。容妹捡起饼干,跑来告诉了我。
我表扬了容妹,但没有批评耀耀,反而关心地对他说:“耀耀,来让老师看看头上热不热?”耀耀很不情愿地来到我面前,我捧着他的小脸,轻声地说:“想当小老师,对吗?老师知道。昨天你刚当过,今天要谢谢你让给别的小朋友!”刚刚还噘着小嘴的耀耀没想到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小脸露出了笑容。见他情绪有了好转,我又说:“刚才,你生气的样子一点儿也不好看,容妹帮助了你,你该对她说什么呢?”“应该说谢谢!”我笑着说:“这才是聪明的耀耀!”
评析
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成人都会控制不住自己而发脾气,何况孩子呢?该位老师首先以自身的冷静和宽容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情感。
【案例3】
“老师,我笑不起来!”
中午睡觉时,媛媛的辫绳打结了,让我替她解开。起床时媛媛来拿辫绳,我让她笑一笑表示感谢,但媛媛的话很让我吃惊:“曹老师,我笑不起来。”我疑惑地问:“为什么?”她喃喃地说:“自从我开始弹钢琴,妈妈经常骂我,可凶了……”
听了媛媛的话我的心一动,说:“来,让老师抱抱你。”媛媛紧紧地靠在我身上,我轻轻拍着她说:“妈妈是担心你琴弹得不好,其实妈妈还是很喜欢你的,你可以让妈妈不要这样凶,好好弹琴。让老师抱抱你,老师希望媛媛开开心心。”媛媛紧紧地抱着我很久才离去。事后,我与家长及时进行了交流。
评析
我们常常以为儿童是无忧无虑的,其实不然。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及时发现儿童的情绪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让儿童充分感受到父母、教师的理解和关爱,将有利于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案例4】
“我还要睡!”
下午起床后,小小显得很没精神,伏在小椅背上,教师喊梳头发,她懒懒地说:“我还要睡,不要梳头发。”教师走到小小跟前摸摸她的额头,感觉体温正常,拉着她的小手来到寝室对她说:“如果真的要睡就再睡一会儿吧,但老师不能陪你,要去替小朋友梳头发了。”小小独自躺下了。
教师正替小朋友梳头发时,小小走了出来,但又像刚才一样伏在椅子上,小伙伴们吃点心了,她也不动。
教师见状,大声说:“小小睡好了,现在有精神了,快来梳头发吧。”教师有目的的话语暗示了小小,她自己走到教师跟前梳头发,教师摸了摸她的小脸,又暗示道:“小小,你看起来很有精神,真漂亮!”小小笑了,撒娇地靠了一下教师,高兴地吃点心去了。
评析
睡眠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意义重大,不可轻视,但想睡觉时不能睡和不想睡觉时被迫睡都会给人带来痛苦的体验。在我们的教育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人性化的今天,教师既要考虑一直习惯于不午睡的儿童中午的活动内容,也要兼顾到时而出现的“睡不够”的现象,灵活变通的做法将更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选自: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案例5】
冲突发生以后……
早晨,菁依的奶奶带着孩子来园,奶奶随即向我发出询问:“老师,昨天孩子回家说郁婷打她了。是哪个小朋友啊?”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她很腼腆,没有言语,只是用很锐利的眼神盯着那个孩子。家长期待着我给她一个交代,我只能请郁婷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郁婷也闷不作声,我并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我觉得自己没有发言的权利,只好冲着孩子的奶奶笑笑。奶奶似乎觉得我在放纵孩子,不再理会我,直接上前不留情面地教育郁婷。我看到郁婷的表情很尴尬、很无辜,但是看菁依时,眼里也露出了一丝仇视。
分析与对策
1。从孩子来看。
首先,孩子有交往的需要。与人交往,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现在与同伴在交往中出现小冲突,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
其次,孩子的交往经验还远远不够。虽然小女孩喜欢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兴趣,但是她毕竟年龄小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她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于是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她感到惶恐,所以选择了逃避,向一贯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奶奶告状,发出了求助信号。
2。从家长来看。
这位家长在孩子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时,陷入了“包办代替”的误区。我们理解每位家长都想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而又没有矛盾的交往环境。可当孩子面临“危机”,交往不顺利时,下意识地“张起了母鸡的翅膀驱赶敌人”。事实上,她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消极影响。这里的孩子既包括自己的孩子菁依也包括郁婷。前者在奶奶对同伴责备时感觉到与同伴交往的不安全因素,这也许会阻碍她下一次同种类型的交往;后者在这次与成人的不平等交往中感到了委屈和无奈,反常态的坚持正是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