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非产能营养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四、非产能营养素

(一)无机盐

1。概述

存在于人体的各种元素中,除碳、氢、氧、氮主要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出现外,其余各种元素通称为无机盐,又称为矿物质。现在已知人体必需的无机盐有20多种,可分为两类:

常量元素又称宏量元素,其标准含量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需要量在每天100毫克以上。钙、镁、钾、钠、硫、磷、氯7种元素均为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又称痕量元素,是含量少于体重万分之一的元素,如铁、锌、铜、钴、铬、钼、碘、硒、锰、镍、锡、氟、硅、钒等。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比较容易缺乏的无机盐有钙、铁、锌、碘等,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2。钙

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无机盐,仅次于碳、氢、氧、氮,居于体内元素的第五位。

成人体内钙总量约为1200克,占体重的1。5%~2%。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大约有99%的钙集中在骨骼和牙齿中,其余1%的钙以游离状态或结合状态存在于血液、间质液及细胞内液中。这1%的钙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钙参与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对许多参与细胞代谢的酶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参与血凝过程,降低毛细血管及生物膜的通透性。

钙的沉积和溶解一直在不断进行,骨钙和血钙不断地进行更新,成年人每年有2%~4%或更多的钙在进行更换,10~12年更新一次,而学前儿童的骨钙每1~2年更新一次。因此,婴幼儿对钙的需要量相对比成人大得多。

人体对钙的吸收很不完全,通常有70%~80%的钙不被吸收而通过粪便排出。这是因为钙离子与食物中的植酸、草酸结合,形成了不溶性钙盐,影响了钙的吸收;食物中的纤维素也会与钙结合,影响钙的吸收;机体脂肪消化不良时,钙与未吸收的脂肪酸形成钙皂,也会降低钙的吸收率。因此,在选择供给钙的食物时,不能单纯考虑钙的含量,同时应注意食物的植酸、草酸含量,食物中的植物纤维素及脂肪含量等因素。

机体内也有一些因素有利于钙的吸收,如乳糖经过肠道发酵产生酸,与钙形成的乳酸钙复合物可增强钙的吸收;蛋白质消化后,氨基酸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维生素D可激活钙结合成蛋白,从而也能促进钙的吸收。所以,进食时要考虑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增强人体对钙的吸收。

钙的吸收率与机体对钙的需要量成正比,成人对钙的吸收率大约为20%,而学前儿童、孕妇和乳母等对钙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吸收率可达50%。

乳和乳制品中含钙丰富,且吸收率高,是钙的最好食物来源。小虾皮、海带等含钙特别丰富。绿叶蔬菜、豆类、谷类含钙量也比较多,但由于植物中同时含有植酸、草酸,所以,钙的吸收率较低。常见蔬菜中,苋菜、菠菜等含草酸较高。

婴儿出生至6个月每日钙的需要量为400毫克,6个月至3岁为600毫克,3~7岁为800毫克。足月胎儿骨骼所需钙的80%是在妊娠期最后3个月中获得的,如果孕期的膳食缺钙,则新生儿储钙量偏低。学前儿童缺钙,会影响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发生佝偻病,导致骨骼变形;血钙偏低,会导致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增加,从而发生手足搐搦症。

3。铁

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也是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微量元素。

成人体内含铁3~5克,主要存在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血红素酶类中。其中,65%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参与氧的运输及组织氧化作用,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而导致贫血;体内3%的铁合成肌红蛋白,肌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较强可储存氧气,当缺氧时可以放出氧以供肌肉收缩;还有极少量的铁构成人体必需的酶,如各种细胞色素酶、过氧化氢酶等,是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其余的铁储存于肝、脾和骨髓中。

动物性食物中含有较丰富的铁,如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鱼类、鸡蛋、禽类等,乳类中较少;植物性食物中,黑木耳、海带等含铁量较高。

动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率较高,如鱼类中铁的吸收率为11%,动物肝脏、瘦肉的吸收率可达22%。而植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率较低,一般在10%以下,大豆中铁的吸收率为7%,小麦为5%,大米仅为1%。

此外,机体对铁的吸收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植酸盐、草酸盐可与铁形成不溶性铁盐而降低吸收率;体内缺乏胃酸,不利于铁离子释出,降低吸收率。铁的吸收与体内铁的需要量和储存量有关,储存量多时吸收率低,储存量低或需要量增加时则吸收率增高。幼儿体内铁的储存量少,需要量高,对铁的吸收率相应较高。

机体对铁的利用非常有效,因铁在体内可被反复利用,排出体外的铁数量很少。如人体每天参加转换的铁有27~28毫克,其中由食物吸收而来的为0。5~1。5毫克。

膳食中摄入的铁长期不足会发生缺铁性贫血,这会影响各种含铁酶的活性,降低肌肉收缩力和机体免疫力,影响消化吸收,损害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儿童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降低,智能发展迟缓。缺铁性贫血在中国的患病率较高,同时也是一种世界性的营养缺乏症。

新生儿到学龄前儿童每日铁的供应量为10毫克。以乳类为主的婴儿要适时添加蛋黄、猪肝等含铁丰富的食物。

4。锌

锌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100多种酶的组成成分,与蛋白质的合成、激素的代谢、免疫功能的成熟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成人体内的锌约有2克,约为铁含量的一半,其中60%存在于肌肉中,30%存在于骨骼中,还有一些存在于皮肤(包括头发)和内脏中,头发中的含锌量可以反映膳食中锌的长期供给量。

含锌较丰富的食物有牛肉、瘦肉、海产品、奶类、蛋类。谷类、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的含锌量较少。锌的吸收率较低,食物中的草酸、植酸、过量的膳食纤维会降低锌的吸收率。

引起锌缺乏的原因较多。膳食摄入不平衡,动物性食物偏少,挑食、偏食,长期营养不良,造成锌摄入不足;特殊生理需要量增加,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对锌的需要量增加,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容易造成锌的相对不足;腹泻、急性感染、发热时,增加锌的分解与排出,锌需要量增加,也易缺锌。目前,缺锌儿童较为常见。

唾液中的味觉素含有两个锌离子,对味觉和口腔上皮细胞的功能起重要作用。因而,儿童体内缺锌时,味蕾功能减退,食欲不振,导致厌食。缺锌儿童还会出现异食癖,表现为喜食泥土、纸张等异物。锌通过对蛋白质和核酸的作用而促进细胞分裂、生长和再生。缺锌会妨碍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生长发育,缺锌的儿童往往身材矮小,严重者有侏儒症,而补锌后身高、体重恢复较快。缺锌还表现为性成熟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皮疹及脱发等。

婴儿每日锌的需要量为5毫克,1~7岁儿童为10毫克。

5。碘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构成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成人体内含碘量为20~50毫克,其中有70%~80%存在于甲状腺中,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生长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缺碘可引起甲状腺素合成不足,引起甲状腺肿大。婴幼儿缺碘会导致生长发育减慢、智力低下,甚至患呆小症或散发性克汀病。由于土壤、饮用水和食品中含碘量过低,会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地方性克汀病。碘摄入过量会引起高碘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肿等症。

富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为海产品,如海鱼、海虾、紫菜、海带。碘强化措施是防止碘缺乏的重要途径,如在食盐中加碘对预防碘缺乏病有显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碘具有见光分解、受热分解的特性,在日常使用加碘盐的过程中,需要防止碘盐的见光挥发和烹饪中的高温挥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