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前儿童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卫生要求(第1页)
四、学前儿童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卫生要求
(一)晨(午、晚)检
在儿童早晨起床或入园时,中午起床及晚间入睡前(寄宿制幼儿园),应通过一问、二摸、三看、四查进行健康状况的观察。如儿童入园时,要询问有无发热、咽痛、咳嗽、腹泻等症状,是否接触过传染病患者;摸摸他们的额头、颈部、手心是否发烫,腮腺及淋巴结是否肿大;看看他们的神态、口腔、眼、皮肤等有无异常;查看他们口袋里有无不安全的东西,如纽扣、图钉等。
在观察中如发现儿童身体不适,应量量体温,发现可疑传染病者,应立即隔离观察(参见本书第七单元第五课)。
(二)进餐
1。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1)饮食要定时定量。
儿童要安顿吃饱。一般儿童要做到一日三次正餐,上午、下午各加餐一次。年龄大点的儿童,上午的加餐可以取消。每天按一定的次数和间隔时间吃饭,天长日久,儿童就会形成正常的饮食习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消化器官会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在每次吃饭前就做好了生理和心理的准备,到接近吃饭的时候,就会自动分泌消化液,产生饥饿感和食欲。若儿童不定时吃饭,经常吃零食,胃里不断存留和消化食物,胃肠道得不到休息,到了该吃饭时没有食欲,时间长了会影响儿童的健康。
吃饭除了要定时,还要定量。特别是要防止儿童爱吃的食物吃得过饱,不爱吃的食物吃得过少,以致饥饱不均,这样易造成胃肠道消化功能的紊乱。
(2)要细嚼慢咽,不狼吞虎咽。
食物被咀嚼得是否充分,会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如对蛋白质食品特别是肉类,咀嚼不充分,则消化吸收率明显降低。被充分咀嚼的食物能与唾液融为一体,并把食物中味觉物质溶解出来,能使儿童品尝出食物本身丰富的滋味,使食欲得到充分的满足。充分地咀嚼可以向饱中枢频频发出刺激信号,以避免出现过饱的状态,此外咀嚼还能增进口腔,特别是牙齿和齿龈肌肉组织的健康。因此,儿童在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吃快,而吃汤泡饭、水泡饭,食物未被充分咀嚼就咽下去了;有的保教人员为了节省时间,催促孩子快吃,吃得慢的孩子有时会遭到训斥,这样不仅舍弃了咀嚼的好处,还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不利于儿童的消化吸收。
(3)要精神集中,不要边吃边玩。
食物的色、香、味对引起儿童的兴趣十分重要,进食和消化的过程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和调节。有的孩子喜欢在吃饭时说话,有的孩子边吃边看画报或电视,这样就不能感受到食物的色、香、味,也不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对进食过程的调节。要为儿童创造安静、愉快、有次序的环境,在吃饭时,成人不说与吃饭无关的话,饭前不要让孩子玩得太兴奋。有时孩子吃得少一点,也不要勉强他们多食,过多的干涉,反而会引起厌食,更不能在吃饭时责备孩子,要让他们集中精力进食。
(4)爱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不挑食、不偏食。
有些儿童爱吃甜食、零食,如蛋糕、糖果、巧克力等食物,不爱吃豆制品、一些蔬菜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而且一旦形成固定的口味,长大成人后也难以适应多样化的膳食。
由于儿童的“受暗示性”“模仿性”,大人在饮食上的习惯和言行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在孩子面前,大人不要讲诸如“我不爱吃……”之类的话,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先入为主,就可能对某种食品产生反感,不爱吃这种食物了。有的家长太娇惯孩子,吃饭的时候,好像是在“求”孩子吃饭,百依百顺,姑息迁就,这样也会助长孩子偏食的毛病。
(5)要向儿童讲道理,鼓励他们好好吃饭。
要经常向儿童讲道理,用语言引导他们,增加他们的食欲,并随时纠正他们在饮食上的不良习惯,如进餐时经常问问孩子今天吃的什么?还可告诉孩子饭菜的名称、味道等,然后表示出非常想吃的意思,鼓励孩子吃。
资料链接
宝宝的进餐习惯是父母培养的
孩子饮食不良习惯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没有科学地喂养孩子。如有些孩子1岁多就能自己拿匙熟练地吃饭了,而有些孩子快上幼儿园了,还不会自己吃饭!而这个责任不在孩子而在于父母。所以,抓住培养孩子饮食好习惯的时机和父母的态度很重要。专家认为,1~3岁的孩子愿意自己做事,不愿按成人意见办事,但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心理活动受来自外界的影响,是被动的一种行为。表现在进食方面,喜欢自己吃饭,用自己固定的碗和餐具,坐在固定的位子上吃。父母应投其所好,给孩子专用碗筷,专用吃饭桌凳,让孩子养成在这种氛围中吃饭的习惯。
2。就餐卫生
儿童的就餐环境应安静愉快,保持良好秩序,必要时还可播放轻音乐。环境嘈杂紊乱,情绪兴奋紧张,会抑制摄食中枢而影响消化吸收。给儿童提供的桌、椅及餐具要符合他们的特点。进餐时不处理问题,以使孩子心情愉快。
每餐开始时先供给的应是儿童不太喜欢的食物,然后再供给其他食品,因为在饥饿时容易接受他原先不熟悉或不喜欢的食物。一次送到孩子面前的食物数量最好要比他摄取量少,不够可以让他再要,这比一下子就端出一大碗,使他没吃之前就感到无法对付要好得多。儿童在吃饭前要洗手;吃饭时要细嚼慢咽;掉在地上的食物不要捡起来再吃。
一般情况下,儿童到了3岁的时候能自己使用筷子,不需要别人帮助,自己独自吃饭约在3岁半的时候。当孩子可以自己进食时,父母不应再喂了。
水果应安排在饭后吃,空腹最好不要吃。虽然果皮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但果皮中残留的农药量比果肉中高2~10倍,而且用水是洗不掉的。为了防止农药对身体的危害,在吃苹果、梨、桃等要洗净后再削皮;吃广柑、柚子一类的水果要先洗净,然后再剥皮;像葡萄、草莓一类的水果,可以用高锰酸钾水浸泡,在用清水冲洗干净。削好皮的水果最好马上吃,若放置过久,一些成分将会被空气氧化。
(三)睡眠
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神经细胞容易发生疲劳。而正常的睡眠是大脑皮层广泛抑制的结果,在皮层抑制的情况下,皮层细胞的功能损耗得到恢复,可见,睡眠是一种保护性机能,能保护皮层细胞免于功能衰竭。不仅如此,睡眠时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减弱,骨骼肌张力降低,心率变慢,血压下降,呼吸变慢,生长素分泌增加,对促进生长发育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保证儿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一天的疲劳,保证高级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使他们在学习或游戏时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记忆力好。
儿童的睡眠时间,应随年龄和健康状况而异。年龄小体质弱的儿童睡眠时间需相应延长,3~4岁每天需要12~13小时,5~6岁每天需要11~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