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常见意外事故及其处理(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一、常见意外事故及其处理

(一)小外伤

1。皮肤擦伤

幼儿奔跑、跳跃、追逐时,很容易跌倒蹭破皮肤,造成皮肤擦伤,尤其夏季更为常见。蹭破皮肤后,应先观察幼儿伤口的深浅和污染程度。若伤口较浅,仅蹭破表皮,没有出血,只需将伤口处的泥沙清洗干净;若伤口较深,有出血,说明伤口已涉及真皮层。此时应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清洁伤口,再用碘酒自伤口内向外消毒,然后使用酒精脱碘,处理后如不再出血,不用包扎;若出血较多,伤情较重,加压包扎后送往医院治疗。

2。刺伤

带刺的花木、木屑、竹屑刺入皮肤,可造成刺伤。刺伤时疼痛剧烈。

若竹刺、木刺未完全扎入皮肤,尚有一部分暴露在外面,应立即取出。具体做法是:先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清洗伤口,然后用消过毒的镊子或针顺着刺的方向把刺全部拔、挑出来,不应有残留,挤出瘀血,再用酒精消毒伤口。

若刺完全扎入皮肤或指甲,难以拔除,应送医院处理。

3。切割伤

幼儿削铅笔、做剪纸或触摸摔破的玻璃器皿,都可能出现手或皮肤被划破的现象,造成切割伤。

出现切割伤时,伤口较整齐,出血量较多。具体处理办法是:先用无菌纱布按压伤口止血。然后沿着伤口用75%的酒精由内向外消毒,最后敷上无菌纱布,用绷带包扎。

若为玻璃器皿扎伤,应先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用镊子清除碎玻璃片,消毒后加压包扎。

4。钝挫伤

幼儿玩沙包时,沙包击中皮肤;或身体撞击在坚硬圆滑的物体上,皮肤未破,伤处发青发肿,出现内部出血,造成钝挫伤。

处理办法:

第一,不宜揉搓伤处,宜局部冷敷止血。一天后改为热敷,改善伤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瘀血吸收,减轻表面肿胀。

第二,用七厘散或活血止痛散调敷伤处。

第三,受伤部位限制活动。

第四,头、胸、腹部钝挫伤,可依伤者神志、面色、表情判断病情轻重。疑有颅脑和内脏损伤,立即送医院治疗。

5。挤压伤

幼儿的手指经常被门或抽屉挤伤,重者甚至会造成指甲脱落,疼痛异常,应及时处理。

处理办法:若无破损,可用冷敷,起到止血和减轻痛苦的作用,不需消毒;疼痛难忍时,可将受伤手指高举过心脏,缓解痛苦;若有出血,应消毒、包扎、冷敷;若指甲掀开或脱落,立即去医院治疗。

6。扭伤

幼儿从高处跳下,常扭伤踝部。

处理办法:首先应判断有无骨折或脱臼。若无骨折或脱臼,宜先冷敷,限制伤肢活动,一天后改用热敷或按摩,舒筋活血;若有骨折或脱臼,宜平稳、迅速地送往医院诊治。

(二)异物

1。鼻腔异物

幼儿无意中常将小物件塞入鼻孔,如豆粒、果核、橡皮等。异物造成鼻塞,影响呼吸,还会引起鼻腔炎症,甚至异物下行引起咽喉、气管异物。发现后应及时取出,否则危害甚大。

取出异物的方法是:嘱幼儿深吸一口气,保教人员用手堵住无异物的一侧鼻孔,用力擤鼻,异物即可排出。若异物未取出,切不可擅自用镊子夹取,否则会将异物捅向深处,甚至落入气管,危及生命。出现该种情况应马上去医院处理。

2。咽部异物

咽部异物以鱼刺、骨头渣、枣核等较为多见。异物大多扎在扁桃体或其周围,引起疼痛,吞咽时疼痛加剧。咽部异物最好用镊子取出,切不可采用食醋或大口吞饭的办法,否则会使异物越扎越深,出现危险。若无法取出,应立即送医院处理。

3。喉、气管异物

生活中可能会发生以下情况:

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外公外婆家吃饭,孩子特别开心。吃饭的时候孩子不停地说话,一不小心,饭菜卡在了喉咙里,憋得小脸通红。外公外婆吓坏了,又是拍又是抠,好不容易才把饭菜掏了出来,一家人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幼儿于进食时或口含小物体嬉戏、哭闹时,就可能将食物或小物体吸入喉部或气管内,五岁以下幼儿多见。异物以花生米、西瓜子、豆粒为多。

异物进入喉部、气管,立即引起呛咳、声嘶、面色青紫、呼吸困难。

处理办法:对较小幼儿,宜速将其抱起,头低脚高,拍背。经上述处理,有时可使夹在喉部的异物咳出,试用上法无效,速送医院急救。对较大幼儿可采用海氏冲击法,救护者可从后方搂住幼儿腰部,用大拇指的背部顶住幼儿上腹部,间断地向上、向后,冲击性推压,促使横膈肌挤压肺部,产生气流,将进入气管的异物冲出。试用上法无效,速送医院急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