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两种途径的交织与转化(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前提。在探究“蜗牛”的活动中,为了了解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教师要营造能够激励幼儿提问的氛围,让幼儿感到他们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能够提问。教师要尊重、鼓励和赞赏幼儿的提问,要帮助幼儿理清思路,组织问题,清晰地表达自己。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会逐渐地培养起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和会提问的精神、品质和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兴趣、关注点和乐于探究的问题提供条件和基础。

事实上,幼儿的兴趣点会有很多,他们会提出很多他们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可以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的,而有些则不能,这就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加以判断:第一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所能及的;而且是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和得出结论的。第二,有教育价值,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关键经验,某一年龄的关键经验。总之,应选择幼儿乐于学、能学、应该学的主题与内容。

当蜗牛来到幼儿面前时,幼儿有一系列的问题:蜗牛长得什么样?蜗牛身上的黏液有什么用?……在判断幼儿的哪些兴趣点可以发展成为教育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时,可以遵循上述两个基本点进行分析。就学科本身而言,蜗牛属于生物范畴,其上位概念是建立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这一概念,而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主要特征是:生物能够生长变化,能够新陈代谢,能够适应环境、能够繁殖后代。围绕着生物的这些本质特征,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能够建构的关键概念和经验如下:

在对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进行了价值判断之后,教师要对幼儿乐于探究和能够探究的问题进行精心的编制,使问题简单明了,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验和观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使幼儿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特点。

对于那些幼儿关注和有兴趣,但由于其年龄特点的局限无法探究和学习的问题,或由于其价值所限不适于用集体或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的问题,可以采用其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地对幼儿的探究热情和问题予以回应。如“小问号”栏目或问题箱,可动员幼儿同伴、家长参与对问题的解答,也可以由教师来寻找相关的答案。可以借助的工具如百科全书等图书资料、网络,也可以访问相关的人员,获得需要的信息。

总之,幼儿的科学探究是表面简单而又实际复杂的。提供高质量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对儿童、学科和教学法的深入了解和通透把握。老师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积累经验。

教师在了解幼儿情况和征求幼儿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一个预成性活动计划,在整理和明确了可以让幼儿开展探究的四个问题后,就对开展每个探究活动的大致步骤和注意事项,做了事先的研究和安排。但是,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幼儿的思维也是异常活跃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随时都可能出现。当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时,教师没有拘泥于原来的预成性活动计划,而是敏锐地发现其中的价值,把握住有利契机,机动灵活地及时形成一个生成性活动计划,作为原有预成性活动计划的扩展。当探究进行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有的幼儿提出“蜗牛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拉什么颜色的粪便吗”这个问题。教师立即对原来的预成性探究活动计划进行调整,及时产生了一个生成性探究活动计划,引导幼儿开展有关猜想和实验验证活动。这种生成与预设性活动相互转化与交织的探究过程,不仅使幼儿对蜗牛的探究更深入了,而且也使幼儿对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涨了。

本章思考题:

1。学前儿童科学领域的关键经验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有什么意义?

3。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有哪几种主要途径?

4。分析“蜗牛”案例,说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的途径。

[1][意]洛利斯·马拉古齐等:《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张军红等译,192页,台北,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2]参见《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3]参见[美]罗伯特·E·洛克威尔等:《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一》(引言),廖贻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20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37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386页。

[7]朱家雄等:《皮亚杰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91页,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8][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4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9][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12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0][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120~12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1][日]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220~22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2][日]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220~22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3][日]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220~22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4]冯晓霞:《幼儿园课程》,19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