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目标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第4页)
仓鼠的食物
随着数学经验的增多,幼儿逐渐能用简单的计算、图表等不同的方式对观察(探究)结果作简单的统计。
●用尺子量量豆苗的长度,并用图表相应格数或数字记录下来。
●设计一个简单的图表,用它收集数据。
●多少幼儿想在午点时吃水果或香蕉?
●今天豆苗长了多少?这个星期豆苗长多少?
到了6岁左右,幼儿已能用图画及数字记录自己的想法、探究过程及结果。自己打算做什么?预想可能发生什么?结果怎样?
下图就是唐山一幼大班幼儿在探究磁铁特性时的记录:
(4)解释与交流
科学探究过程的关键是用观察和信息建构合理解释的能力。同样,幼儿也需要有机会在讨论中描述和分析他们的发现。
把事实和探究过程描述和表达出来,有助于幼儿澄清和明晰各种关系,有助于养成“思考事物关系所在”的习惯,这个习惯比只是收集数据又前进了一步——沿着建立概念的道路前进了一步。这是科学家们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一个目标。
幼儿在通过探究操作材料和实验之后,都有了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通过探究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有许多的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的东西。通过思考形成想法,通过交流澄清各种关系,梳理头脑中的信息,加工成有意义的解释。
讨论中发言的幼儿自然有了思考、梳理和澄清的机会与可能,加上与老师、同伴的对话和观点的交锋,认识水平得以提高。
那些没有发言的孩子会学到东西吗?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参与讨论和交流的幼儿有类似的探究经历,有类似的经验。如果参与讨论的幼儿的探究活动和经验各不相干,研讨交流对于那些没有类似经历的孩子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那么,这种研讨对于那些没有发言的孩子来说也同样有意义。当他们听的时候,他们肯定在进行着思考,并在鉴别同伴们的讨论。他们所进行的思维类似于成人默默地思考某个问题时的思维。维果茨基称之为“内在语言”。内在语言的句法和逻辑同说出来的话很不一样。这也就是一个人为什么有时候那么难以表达自己思想的原因。内在语言的动态特征是变得快,而且几乎只有谓语,只是用做一种类似于略语的符号,部分陈述和视觉形象之间不停地来回摆动。在这个过程中,刚刚得到的经验和已有的经验不断汇集、综合,逐渐形成要表达出来的语言。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儿在头脑中不断思考,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经历的过程。
例如,幼儿轮流表达他们摸到铁板时的感觉:
“很凉,很凉。”
“像冰一样凉。”
“凉的。”
……
“不凉。”
“有点热乎。”
“和手差不多热。”
幼儿的表达逐渐揭示了一个矛盾的现象:先感觉的凉,后感觉的不凉。关注矛盾,将有利于幼儿发现热的传导。
又如,看到装有水的试管在酒精灯上烧,幼儿观察到试管里的变化,轮流表达自己的发现:
“像有线在动。”
“有泡泡。”
“有泡泡上升。”
“水泡在动。”
“水少了,变成蒸气了。”
“好像有大海的声音。”
幼儿轮流表达他们看到的现象,构成了水加热后从凉→热→沸腾→蒸气的过程。
最初,可以让幼儿描述观察中发现了什么,逐渐学着描述在操作中发现了什么。在描述的基础上,幼儿可以学着整理自己的记录来说明结果,并用结果得出结论。为了促进幼儿认知的主动建构,教师引导幼儿将结论与预想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这种比较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强化、扩展或调整幼儿的原有认识。根据已有的发现,幼儿还能提出自己的新问题、新发现。
例如:
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小兔没有吃我给它的青草,小兔不喜欢吃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