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究式科学活动案例与分析(第2页)
3。什么花开的时间最长?
开始的时候,幼儿有的说石榴花开的时间最长,因为它的花最晚一个凋谢的,可有的孩子反驳道:“不对,要算一算!”经过幼儿简单的计算,发现开花时间最长的是杨树,最短的是樱花,它们的花期相差了竟有45天呢!
●外形各异的花朵
随着幼儿园的花接连开放,在观察中幼儿惊喜地发现,花的形态、颜色、花瓣、萼片的形状、数量各不相同,如梨花是白色的,樱花是粉色的;沙果花的花瓣有五瓣,榆叶梅的花瓣数也数不清……为了让幼儿把这些发现记录下来,我又为他们设计了简单的表格,他们每天都津津有味地记录,同时还收集了各种花的样本。
幼儿对花的观察记录表
(幼儿利用绘画记录形式对花的形状和颜色描述得更准确)
两个月过去了,所有的花都开了。为了将幼儿的探究引向深入,我和他们经过小组讨论将对花的记录统计成了全班的观察报告。幼儿在报告中发现幼儿园里的花一共有四种颜色,大部分是粉色,还有白色、红色和紫色的。榆叶梅的花瓣数量和层数是最多的。并且在幼儿比较花的样本时,除了花瓣颜色不同,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花落以后会怎样
随着花朵相继凋落,“花落以后会怎样?”成了幼儿关注的新话题,于是我抓住时机请幼儿猜想。很多孩子都依据已有经验告诉我“会结果子”,“那它们的果子什么样呢?”在我的启发下,幼儿猜想并记录下了自己心目中的果实的样子。
初夏,梨树上长出的一个个椭圆的小梨和海棠树上三四个一小束的青果子首先吸引了幼儿,也更加证实了他们“花落了以后会结果子”的猜想。随后,沙果、核桃等一株株树木也相继结出了果实。在幼儿兴奋之余,我引导他们记录下每一种树木果实的外形特征。除了关注外部特征,很多孩子还根据经验告诉老师这些果实有的是能吃的,有的是不能吃的;有的是夏天吃的,有的是秋天吃的。于是,在每种果实成熟的时候,我都和幼儿进行采摘和品尝的活动:在夏天品尝沙果,在秋天品尝核桃和梨,在初冬品尝柿子……通过品尝,幼儿又发现这些果实有的果肉是多汁的,有的是干的;有的是酸的,有的是甜的;有的是硬硬的,有的是软软的……幼儿对果实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更充分感受到了树木果实的多样性。
在观察中,有些树木的变化也引起了幼儿的疑问:“玉兰树长出了细长的梗,那个是果子吗?”“杨树花落以后就长出了茂密的叶子,好像没有结果?”面对幼儿的问题,我和幼儿一起收集资料,到书中和网上寻找答案。最终解释了幼儿的疑问:玉兰树的梗就是果实;而有些树,比如杨树,不是每株都结果实。
不知不觉中,关注树木生长的活动“花的一生”已经经历了半年多的时间。我又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个人记录进行整理和回顾,制作成一本“花的一生”的书,并在集体中进行交流。对幼儿整理的个人发现,我还引导他们互相进行了交流和比较,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了植物外形特征、生长规律的各不相同,更加深刻地感知了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个人反思
幼儿对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特别是在每年的春天,幼儿园里相继绽放美丽花朵的树都会吸引幼儿的关注:开花了,长叶了,结果了;桃花是白色的,榆叶梅是深粉色的……但是,幼儿的观察往往是零散的、随意的,得到的对植物的认识也常常是片面的、带有很多主观色彩的。
“花的一生”的探究活动采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带领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了幼儿园里11种开花的树木在芽孢、开花时间及所需温度、花的外形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感受到了植物物种的繁多,发现了植物开花与温度的关系,初步感知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规律,更激发了幼儿主动猜想、观察的兴趣,让幼儿体验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幼儿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带领幼儿开展真正的探究的基础:
●让幼儿的科学活动从身边开始
根据园内的环境条件和幼儿的兴趣我选择了幼儿身边常见的开花的树,这一观察对象贴近幼儿生活,便于观察记录,幼儿通过随时随地地观察发现,一目了然地看到了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感受到了大自然物种的变化过程,较深刻地认识了世界,主动学习了科学探索的方法。
●利用观察与提问将幼儿的探究引向深入
幼儿的观察大多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选择的,如果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把握不好,探究很容易就没有了方向。在“花的一生”的活动中,我以幼儿的观察为基点,通过多次不失时机的提问来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再观察的愿望,幼儿能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而深入地探索,从中获得了有价值的知识经验。
●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注重科学学习态度的培养
在“花的一生”的活动中,幼儿对每一次的观察都要进行记录,形成系统的信息。在幼儿获得经验的同时,我随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和全班中进行讨论,形成集体记录——一面面互动的墙饰,这使幼儿慢慢地理解科学结论和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研究的学习态度。
北京市第五幼儿园张晶
在“橘子和柚子”和“花的一生”两个活动中幼儿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探究的基本过程和阶段,但幼儿探究的深度和质量却不相同。
1。幼儿探究的积极主动性不同
两个活动中幼儿探究的一系列问题更多的是通过预成——转化途径提出来的。但由于年龄特点的差异,所面临问题的适宜性不同,对于两个班的孩子来说,意义和效果也不同。
在探究的兴趣上,“橘子和柚子”中的幼儿没有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转化为他们感兴趣、想探究的问题,幼儿在短暂的关注之后,他们的思维甚至是行为都开始“逃离”老师提出的探究问题,做自己关注和感兴趣的事情。而在“花的一生”中,老师提出的问题成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芽儿里长的是什么?”“谁最先开花?”“花落了以后会长出什么来?”这些问题始终使幼儿保持着对未知的期待,体验着一次次发现的惊喜。
2。幼儿获得经验的质量不同
从经验的价值来说,“橘子和柚子”中的幼儿获得了对比观察的方法,发现了两种水果的一些不同,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它所指向的关键经验概念不明显。就这类活动而言,应该指向的关键概念是生物的多样性的下位概念——植物果实的多样性。为了激发幼儿比较、发现植物果实的多样性,应该选择更丰富的常见的果实,通过系列活动,用幼儿喜欢的方式(如幼儿自己切一切,尝一尝等)发现其不同。“花的一生”则是一个长期的系列的活动,幼儿不仅获得了比较观察的方法,而且活动指向明显的关键经验概念——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基本特征——生长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学活动中,符合学科特点的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策略简单地说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幼儿始终保持着兴趣性和积极主动性;二是幼儿亲身经历了探究和寻求解释的基本过程;三是幼儿获得了真正内化的关键经验。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是学前儿童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幼儿的区域游戏、一日生活都是学前儿童科学学习的途径,但在幼儿阶段,尤其要重视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至于采用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更好,那要全面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式。像认识橘子和柚子这样的内容,完全可以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采用随机教育的方式进行。“花的一生”中幼儿最初观察了14种树,后来确定了11种开花的树进行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对于5~6岁的孩子来说,探究对象太多,时间也太长。可以选择3~5种树木,分阶段探究,不必过分追求内容的绝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