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性(第2页)
4。教育价值的可持续性和多项性
(1)可持续性
任何科学教育活动和教师的指导策略所应追求和实现的核心目标与价值就是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能否使幼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终生价值的大目标,是我们衡量科学教育活动成败的核心原则。
我们所进行的任何科学教育活动和所采取的任何一个指导策略都应对幼儿的终生发展有意义。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科学的态度是首位的价值和目标,使幼儿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经验是重要的价值和目标。
在科学态度方面,要让幼儿获得尊重事实,用事实说明问题;相信并乐于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接纳、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学着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等科学的态度和品质,对幼儿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科学活动中,知识经验是幼儿探究活动的必然结果,它不应成为教师追求的主要对象。作为教师,要时刻牢记“人是教育的目的”“不能以牺牲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来求取知识的传递”,不能以牺牲幼儿的探究兴趣来求取知识的获得。
(2)多项性
科学活动作为幼儿与物的交往和认识活动,它所体现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
培养幼儿乐于探究、知道如何去探究以及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这实现的是科学教育的认知价值。
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幼儿体验和获得科学的精神、尊重事实的态度,培养坚持性与克服困难的精神,学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着从同伴的角度看问题、欣赏同伴的价值、尊重同伴、与同伴友好相处;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然界中事物各具特色的有序排列,了解人与周围环境的依存关系,热爱与保护周围环境,热爱与保护周围的动物,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对生命的尊重。实现的是科学教育的社会性和审美价值。
如同真、善、美的统一是科学的一个本质属性一样,在引导幼儿探究周围物质世界中实现认知、社会性和审美价值的统一,也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一个本质属性。
5。教育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注重幼儿自发的个别探究和小组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上课或称为教师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主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许多教师认为,科学教育是非常正规、严谨的教育活动,只能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这种做法不符合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无法使幼儿的科学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活动。
幼儿自发的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应受到特别的重视,甚至应成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支持和引导幼儿这些活动,集体活动也应是在此基础上扩展和生成的。这也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不同于学龄阶段的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应灵活地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且,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更多的应是随机教育,应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在进餐和饮水时,在自选活动时,在盥洗和户外活动时都可以进行。这也是幼儿阶段与学龄阶段科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不同之处。
例如,阳光明媚的日子,幼儿在喝水时可能会发现水杯反射到墙上出现了明亮的光圈。晃动水杯,墙上的光圈也随之晃动,还有时大,有时小;阴天的时候,光圈却没有了。教师对幼儿的支持、引导,扩展和生成一系列活动,会使幼儿不断地探索下去,逐渐深化对其的认识。
自选活动时,由于材料是教师有目的地投放的,幼儿的探究和发现更是层出不穷。户外活动时,幼儿不断地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和动植物有更多的接触,主动的探究和发现会更多。滚动的铁环、滑梯、风车……地上行动着的蚂蚁、各种小虫……各种不同的树、叶子和花,小草和各种不知名的动植物……都是幼儿探索和发现的对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是保证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重要条件。
总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应成为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成为实现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不仅要有幼儿对物体的操作,而且要有原有认识与操作结果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对原有认识的强化和调整。也就是说,手的操作与心智的操作、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科学?
2。科学世界观的内涵是什么?
3。幼儿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幼儿认识事物的思维特点有哪些?
5。幼儿的探究过程有什么特点?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与特性是什么?
7。试述皮亚杰儿童概念发展的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1]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22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转引自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12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