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应生成途径(第2页)
又是李雨,笑眯眯地看着我说:“老师,那你说,蜗牛有没有嘴呀?”我没有马上回答,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怎样做才能知道蜗牛有没有嘴呢?”有的说等蜗牛从壳里出来时看看就知道了。可是等了半天蜗牛的头就是不出来!有的孩子着急得想把壳砸开来看看,但幼儿都舍不得,怕把蜗牛弄死了。“老师,咱们把蜗牛养起来,明天我给它带点好吃的,如果它吃了,就说明它有嘴;如果不吃,那肯定就是没有嘴。”经张炜浩这么一说,幼儿都喊着说:“对!老师,咱们把小蜗牛养起来吧!”我也正有此意。说真的,我还从未见过蜗牛吃东西呢。于是,我和幼儿一起找来矿泉水瓶,给蜗牛安了一个临时的“家”。并且说:“回家后也可以问问爸爸妈妈,看看他们小时候养没养过蜗牛。”
第二天,果然有幼儿给蜗牛带吃的,赵文汉和陈思还为蜗牛造了新“家”——一个罐头瓶,另一个是瓷罐,里面还放了一寸**湿的土,还告诉我说他爸爸小时候就用这种办法养过蟋蟀。这样,我们班的自然角又多了两个“居室”。我还为幼儿做了一个记录卡,便于幼儿把观察到的蜗牛吃东西的情况记录下来。
每天幼儿来园和自由活动时,都有孩子去看上它们几眼,瞧一瞧蜗牛是否把自己带给它们的好东西给吃掉了。可是,两个多星期过去了,在小蜗牛“吃”东西的记录卡上,幼儿重复着同样的符号“×”。在这期间,家长们不只一次地向我问起关于蜗牛的一些情况,有的家长还亲自看一看小蜗牛。
一天晚饭后,董一高兴地嚷起来:“快来看呀,蜗牛真的有嘴!”幼儿和我一起跑到小蜗牛的家。董一兴高采烈地说着:“你们看,早晨我给小蜗牛放了一片莴笋叶,叶子上没有洞。现在叶子上有好多洞洞,一定是蜗牛吃的!”我们一看,真的,不但叶子有洞,叶子的边缘也是残缺不齐的。瞧,董一马上找来大红彩笔,在好多“×”的下面画了一个大大的“√”,接着,又用绿色的彩笔画上一片嫩绿的边缘有齿、中间有洞的叶子。看着刚才的一幕,我和幼儿都笑了。
唐山市第一幼儿园高建云
我们提出,要“心中装着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积极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寻求答案,获得有关的经验。“蜗牛有嘴”这件事,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些思想。
①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兴趣和问题,灵活调整教育活动安排。由于幼儿探究的是他们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所以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
②注重教育的“大目标”,使幼儿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幼儿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出:“我们怎么做才能知道蜗牛有没有嘴呢?”这个问题事实上将幼儿从“想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得答案”转向了“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
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幼儿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蜗牛有嘴),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证实蜗牛有嘴还是没有嘴),这样的科学教育活动能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支持幼儿的需求和想法,利用和实现其中已有的教育价值
幼儿有需求、感兴趣和想要做的事本身就已暗含着教育所要追求的某种东西。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幼儿需求和兴趣中的教育价值。正如杜威在论述儿童与课程时所指出的:“在儿童方面,问题是要看到,儿童经验本身怎样早已包含着正如组织到系统化的科目中去的那些同类的因素——事实和真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儿童经验的本身怎样早已包含着在发展和组织教材达到现有的水平中已经起着作用的那些态度、动机和兴趣。”[9]
实例1醋泡蛋
教师在自然角中摆出了醋泡蛋的实验材料(酒精、白醋和水),幼儿发现水与酒精和白醋比显得“不太干净”,有点发黄。
“这发黄的东西是什么?”成了幼儿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教师顺应了幼儿的兴趣,支持了幼儿的想法和做法。虽然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偏离了教师预想的“使幼儿了解醋对鸡蛋的腐蚀,懂得刷牙的实际意义,养成刷牙习惯”这一目标,但有利于实现“使幼儿了解生水不干净,懂得喝开水的实际意义,养成喝开水的习惯”这一目标。
幼儿通过讨论,借助于工具,认为这黄的东西是“细菌”。孩子发现生水单看很干净,其实并不干净,明白了不能再往开水里加生水喝了(以前有很多孩子因为水烫,为了喝得快,偷偷往开水里加生水)。
实例2让小花瓣长大
幼儿喜欢迎春花,她从院子里拾来几朵落下的迎春花,带回班里,来到自然角,放在一个容器里,教师以为她要放在这里让小朋友欣赏,一问才知道,她想让小花长大。
教师:“你是把美丽的迎春花放在这里让小朋友欣赏吗?”
幼儿:“不是。”
教师:“那你想拿它做什么呢?”
幼儿:“我喜欢迎春花,我想把它泡在水里,让它长大。”
孩子此时的需求和兴趣正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好时机。
教师同意并支持她的做法,每天和她一起观察。几天以后,他们发现小花瓣烂了。
“为什么小花瓣泡在水里会烂呢?”幼儿进行了讨论,认为有根的东西才能长。这一活动对于这个幼儿来说,她获得了:
①乐于探究、敢于探究的情感。
②探究、寻找答案的过程和方式。
③验证自己的假设的经验。
这些正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
实例3小蚂蚁
幼儿近来特别喜欢玩蚂蚁,在户外活动时,总是三人一堆、两人一伙地玩蚂蚁。幼儿把蚂蚁放在瓶子里,里面还放了一些米粒。幼儿告诉老师,他们想看看蚂蚁怎样吃东西。……教师顺应了幼儿的这一兴趣,开始了对蚂蚁吃什么的探究。
实例4胶水
随着进行曲的响起,幼儿陆续收起了手头的玩具。我走到美术角的架子旁,忽然发现放胶水的碗没有像往常那样摞在一起,而是一字摆开。每碗中都有一些胶水。“这是谁干的?收玩具了,怎么胶水倒得每碗都是,过会儿会干的。这多浪费呀!”这么想着,我皱起了眉头,喊了一声:“是谁的胶水呀?”随着问话声,尹军不声不响地站在我的身旁。我刚想说她几句,转念一想,也许她有什么理由,不妨问问。于是,尹军细声细气地讲了起来:“我想每碗都倒上胶水,让小朋友用完一个再用一个,不用老倒了。”多么善良、美好的一颗童心。原来她是要帮助小朋友,为小朋友制作美术作品提供便利条件。另外,孩子这样做,也是为我怕美工角的胶水被幼儿洒得哪儿都是,每次都由我抽空倒造成的。
我被尹军的爱心感动了,也为她爱动脑筋而高兴。但我注意到,尹军考虑到小朋友用着方便,却不知道胶水暴露在空气中会慢慢蒸发干的道理。如果让她把胶水倒回去,她虽然可以做到,但肯定不理解胶水为什么不可以倒到每只碗里(敞开的)。因为她没有看到结果。另外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使她创造性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关心小朋友的情感受到压抑。于是为了鼓励幼儿互相关心,大胆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在集体中表扬了尹军,同时又向她及全班小朋友提出了观察任务:“我们看看过一两天倒在碗里的胶水会怎么样?”有的小朋友不用观察就知道胶水会干,而有的孩子还真得亲自跑过去看。当然,最后的结果幼儿都看到了。后来,我们把胶水桶换成瓶,放在美工角让幼儿自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