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实施(第1页)
二、中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实施
2001年初,北京、上海、南京和汕头四个城市少数幼儿园和小学开始了先期实验,他们在学习和实践法国的经典“动手做”案例的基础上,陆续开发出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案例。2003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通知(教基厅[2003]4号),并附有“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方案。[9]2003年10月,这项实验项目扩展到16个省市。
(一)中国“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强调以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未来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以面向全体儿童基本素养的培养为首要原则,关注科学教育的平等机遇和基础性,“人人参与”是“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重要标志。要重视在贫困地区的学校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
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工作基础。“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开展也将为中小学科学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持续发展。
(二)中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倡导的准则
1。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鼓励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2。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要鼓励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幼儿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能适应社会,幸福地生活打好基础。
3。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根据国家制定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科学教育的要求,灵活多样地开发与设计突出本土化并体现地方特色的案例。案例应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要有利于儿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拓展儿童的视野。
要关注和重视幼儿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他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应从幼儿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和有价值的物品,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
4。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三)在中国实施“做中学”给幼儿教师带来的变化
教师在尝试模仿、实验创造的过程中,对科学及其性质,对儿童及其科学学习的特点,对教师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都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
然而,实践也证明,与法国相比较,中国实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有许多“先天的不足”,在实践中突出地表现在:缺乏科学知识,缺乏合作的意识,缺乏对事实的高度尊重。而教师们的明显变化也恰恰表现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最深刻的变革在于:教师们工作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对客观事实前所未有的尊重。
1。合作研究——以自信、开放的心灵进行平等、真诚的对话与合作
在法国,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一般都具有硕士学位。他们大都是在取得生物、物理、化学、天文等各种专业的学士学位之后,经过严格的考试,进入高等师范学校再接受两年的教育学硕士的学习,资格考试合格后才能成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因此,他们都具有较为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背景。
与法国的幼儿教师相比,我们的差距是巨大的,我们比法国更需要教师与科学工作者的合作。正是由于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实验园的教师们尝试、探索并实践了多边合作的工作方式:教师与科学工作者(科学家、家长中的科学工作者、大学中的理科学生、中学的理科教师、科技馆的工作人员等)、教师与教研人员(研究人员、教学主管等)、教师与教师之间(本年龄班教师之间、全园实验班教师之间、两个实验园教师之间等)的合作不断发生。就是依靠这样的多边合作,教师们获得了科学知识和教学法的支持与帮助。
实践与探索使每一位教师都逐渐地、不同程度地走出了封闭的自我,学会了观点的分享和资源共享。无数的事实使教师们懂得:每一个人的科学知识是在不断的分享与交流中增加的,每一个好的科学教育活动及其策略都是在多方观点真诚的相互碰撞、质疑和辩论中、经过多次的实验验证后产生的。
2。思维方式变革——开始用做科学的本来方式做科学活动的研究
“做中学”科学教育是基于动手的探究式学习在幼儿园和小学中的应用。幼儿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这些对科学性质及儿童科学教育的认识,不仅对教师科学教学过程发生了重要影响——引导幼儿用做科学的本来方式学习科学,而且,案例不再是教师们头脑中臆想出来的蓝图,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从预想——实践——调整完善——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后,逐渐完善并得到实践的证明。
事实上,每一个较为完善的案例背后,都有一段很长的探究历程。对于选定的主题及其相关的内容,教师们首先进行一系列相关科学知识的准备,让幼儿知道的教师首先要知道。随后,教师开始倾听幼儿对这一主题的所有疑问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制出既符合幼儿兴趣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按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展开并设计成有序的活动,把幼儿的探究一步步引向深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则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判断和调整,以使其更加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提升。